一句承诺,贾广明践行42载——孝老爱亲的上门女婿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5-27 09:57:21

  “老人为抚养烈士遗孤辛苦了大半辈子,我心甘情愿在她膝前尽孝。”一句承诺,贾广明践行42载——

  孝老爱亲的上门女婿

  ■侯中兴  

贾广明为岳母洗脸。

贾广明背着岳母上楼。

贾广明被评为2023年度“山东好人”。

贾广明陪岳母在小区锻炼身体。

贾广明给岳母喂饭。

贾广明一家的全家福。

泰山一角。谭 燕摄

  五月,石榴花开的季节。山东省泰安市新闻媒体集中推出“山东好人”贾广明42年如一日侍奉烈士遗孀、岳母王秀英的感人事迹。几天下来,阅读和点赞量超过10万+。一个田野耕耘的普通农民,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近贾广明,聆听他用双肩挑起家庭重担、用坚守诠释孝道、用言行传递良好家风的真情故事,感受这位“最美上门女婿”的人格魅力。

  “不就是当上门女婿吗?我愿意”

  1959年11月,贾广明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庄镇北陈村,距离南故城村有五六里地。20世纪80年代初,刚过20岁的贾广明,因人长得精干,办事也利索,被公社领导选派到设在南故城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当了一名通信员。一天,有人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说姑娘就是南故城村的,长得很漂亮,对男方的条件、长相不挑剔,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满足:“当上门女婿”。

  “一个大小伙子当上门女婿,面子上多挂不住啊。”贾广明心里寻思,这姑娘究竟想干啥?虽有点不情愿,但出于好奇,他还是答应媒人去见见姑娘。

  姑娘叫卢运华,是烈士卢方远的二女儿。卢方远1950年11月参军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荣立三等功,1953年回国后随部队驻防河北。1962年8月,担任连长的卢方远,在一次训练中不幸牺牲,留下已随军的妻子王秀英和5岁的大女儿卢运香、2岁的二女儿卢运华以及尚在腹中的三女儿卢静。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王秀英谢绝组织安排,带着两个女儿,挺着大肚子回到了卢方远的老家南故城村。1963年初,三女儿卢静出生。本来生活就捉襟见肘,又平添了一张嘴,让这个家更加举步维艰。微薄的烈属补助维持不了4口人的开销,王秀英天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用一副柔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看到王秀英艰难度日,有不少好心人劝她改嫁,她坚决不同意:“我不能改嫁!方远牺牲了,我再走了,这个家就真的散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到母亲含辛茹苦把姊妹仨拉扯大的卢运华,决定找个上门女婿,和自己一起为母亲尽孝。就是这个要求,让十里八乡的不少小伙子打了退堂鼓。

  在媒人安排下,两个人很快见了面。听卢运华讲完自己的想法,贾广明不禁喜欢上了眼前这位漂亮大方的姑娘,也对王秀英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思考了一会儿后说道:“不就是当上门女婿吗?我愿意!”

  也就在这个时候,县里有位领导的家属看中了一表人才的贾广明,托人将自己的侄女介绍给他,并许诺婚事成了就想办法给他办理“农转非”,并安排到国营企业上班。“‘农转非’吃‘国库粮’,还能到国营企业上班,在当时是多少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事啊。”面对这一诱惑,贾广明也曾动过心,但一想到自己对卢运华的承诺,最终还是铁下心来拒绝了这门亲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男子汉要言而有信!”那位领导的家属气得直跺脚,好几年都不理贾广明,家里的亲戚朋友也十分不理解:“你就不怕当上门女婿低人一等吗?”贾广明认真地说:“老人为抚养烈士遗孤辛苦了大半辈子,我心甘情愿在她膝前尽孝。”

  顶着世俗的压力,1982年,贾广明和卢运华完婚后就搬进卢家,当起了上门女婿,也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打进入卢家起,贾广明就家里地里忙个不停,对岳母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岳母喜欢喝花茶,他专程跑到几公里外的华丰镇去买;岳母喜欢听戏,他就跑到城里给她买了台收音机。贾广明每天早晨向岳母问好,晚上回来陪着岳母聊天、散步、看电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从不嫌烦,街坊邻居都说:“卢家这个上门女婿比亲儿子都孝顺!”

  “进了这个家,她就是我亲娘,再难我也要给她治”

  1992年的一天,王秀英突然晕倒,贾广明和卢运华赶紧把她送到了泰安市人民医院。经过检查,王秀英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症。这种病不输血,人软得像面条,扶都扶不起来,只要输上血,立马就有精神。王秀英每隔一星期就要输一次血,这可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承受的。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去了几次医院后,医生明确告诉贾广明:“这种病治愈的概率很小,还是回家静养吧。多陪陪老人,尽尽孝心吧。”贾广明一听,眼泪一下就掉了下来:“这不就是没救了吗?”看到他伤心的样子,王秀英的弟弟连忙劝道:“不行就放弃吧,大家都知道这是治不好的病,即使不治大家也都理解你,再说你家里的两个孩子也小,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贾广明摇摇头坚定地说:“进了这个家,她就是我亲娘,再难我也要给她治。”

  家中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贾广明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100元不嫌多,10元不嫌少……借到没处借时,贾广明想到了北陈村自家的宅子。老宅在村头,四面通达,是个好位置,很多人都看在眼里,原本能卖个好价钱,但急着用钱的贾广明,以很低的价格就卖了出去。

  孝心可以感天动地。有一次,贾广明、卢运华夫妇在磁窑镇一家医院给王秀英治疗时,住同一病房的一位老人突然指着一张报纸对他说:“小贾,这上面说潍坊市安丘县有家医院研制的一种药可以治这个病,你们可以去试试。”

  贾广明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带上岳母就往潍坊赶。从潍坊火车站下车后,到安丘县还要换汽车,王秀英身体软得像面条,一路上全靠贾广明抱着、背着。看到他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妻子卢运华十分歉疚地说:“来到我们这个家,让你遭大罪了。”“只要咱娘的病能治好,我遭点罪又算什么!”不等她往下说,贾广明就打断了她的话。

  医院的老中医一番望闻问切后,断定可以医治,不过有个条件,那就是治疗过程中需要病人全身心配合,严遵医嘱。一听能治,夫妇俩欣喜若狂。他们立马在这家医院为王秀英办理了住院手续,并严格按医生的要求开始了第一个疗程的治疗。

  “医院自制的那个药实在太难吃,一般人根本咽不下去,但我岳母不怕,又加上她不识字,心里没什么负担,医生叫她怎么吃她就怎么吃,一个疗程下来,疗效比较明显。”喜出望外的夫妇俩,又给王秀英增加了两个疗程。3个疗程下来,经检查,王秀英的病情持续好转。根据她的病情,主治医生给开了中西医结合的药方,建议她拿药回家边静养边治疗,定期检查,再拿化验单来医院复诊。

  一边吃西药,一边熬中药,一年后,王秀英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检查,血小板、红细胞均符合正常指标,基本上不需要再输血。靠着孝心和执着,贾广明硬生生地把王秀英拽出了“鬼门关”。

  在王秀英病重的5年时间里,为了赚钱养家和给她治病,贾广明下井挖过煤、摆过地摊、开过饭店、打过零工。靠一点一点的积攒,不仅还清全部欠款,也让全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让老人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积劳成疾的王秀英,经常腰腿疼痛。为方便她自由活动,心细的贾广明在厕所里、楼道里都装上了扶手。夏天,王秀英不能吹空调,他就准备好电风扇。冬天来临,他早早地给王秀英铺好褥子、被子,预备好舒适的枕头。王秀英喜欢晒太阳,上下楼不方便,他就把她背下来,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舒服了,再把她背上楼去。

  王秀英喜欢吃贾广明做的饭,有时候外出办事,贾广明就先把饭菜提前预备好,到饭点了让妻子端给王秀英。有时候出远门一时半会儿回不来,贾广明就在离家前包好水饺、馄饨、擀好面条放到冰箱里,随吃随拿。王秀英想吃野菜,贾广明就拎个筐子到田间地头连刨带挖,弄回一大筐……王秀英不止一次对来串门的亲戚邻居讲:“俺这个女婿呀,就像钻到我心里一样,啥心思他都知道。”

  人上了一定年纪,都爱耍小孩子脾气,王秀英也不例外。每每此时,贾广明就顺着她的脾气来,捡她爱听的说,不给她发脾气的机会。邻居们打趣他:“你也太惯着老太太了。”贾广明则慢悠悠地说道:“让老人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耳濡目染,孝老爱亲的种子也在贾广明、卢运华的一双儿女心里生根发芽。女儿远在海外,三天两头和姥姥视频聊天,还经常往家给姥姥寄吃的穿的用的;儿子下班回家就陪姥姥谈天说地,小孙子更是把太姥姥当成宝,一天三顿饭,抢着端到太姥姥跟前,还不时卖个萌,逗得王秀英笑得前仰后合;儿媳妇是医院的护士长,有时候姥姥耍脾气,她像哄小孩子一样,直到姥姥开心起来。一家四代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让周围邻居好生羡慕。2024年11月,王秀英走完她90年的人生之旅,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一个女婿半个儿”。贾广明用42年的承诺,不仅为社会树立了孝老爱亲的榜样,也给“上门女婿”这4个字以全新的注脚。他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先后获评“泰安好人”“山东好人”,2024年入选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版式设计:扈 硕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