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事小节中见党性、见作风,“携礼莫入”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7-22 09:06:59

有感于杨业功的“携礼莫入”

■张  鹤  俞梦溪

1987年10月,杨业功调任某导弹旅旅长岗位。为了约束自己、告诫他人,他写下“携礼莫入”4个字贴在自家门楣上。起初,有人以为这是做样子。一年春节,一名干部提着土特产敲开杨业功的家门,杨业功坚决把他挡在门外。又有一次,部队某重大工程项目招标前,一位包工头带着礼物上门找杨业功“通融”。杨业功勃然大怒,将来人赶走后,又交代竞标必须遵守规则。杨业功曾在一次述廉报告会上动情地说:“吃点喝点拿点怎能不算大事?把优良传统吃没了,把党的形象喝丢了,把群众的信任拿走了,还是小事?”

从来败军多骄奢,自古为将廉生威。清廉自守、艰苦朴素是杨业功留给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之一。杨业功曾仿照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首《公仆铭》,其中写道“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以此勉励自己廉洁干事、秉公用权。在对待作风的问题上,杨业功向来眼里揉不得沙子,其敢于较真、慎独慎微的德行操守令人称道,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小事小节中见党性、见作风。一次,杨业功身边一名工作人员见其家中凉席太破旧,便从老家寄来一床竹凉席和一个按摩枕,总共花了400多元,杨业功让机关作了登记,从邮局将东西寄了回去。这份“退礼清单”如今在杨业功纪念馆里展陈。还有一次,杨业功到某旅检查完工作,旅里的干部知道他从不收礼,便等他临上车时塞了一小袋芦柑给他,让他在路上解解渴。一见东西,杨业功的脸色马上就变了,旅领导赶紧解释:“这都是当地产的,不值钱。”杨业功更不高兴:“你们了解我的脾气,就是一毛钱的东西我也不会收的。”最后,他仅让人帮他把水壶灌满水,用以路上解渴。

杨业功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同样如此。杨业功的妻子曾是驻地一所学校的老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风里来雨里去,从未坐过他的专车。杨业功的儿子结婚时,他事先给身边工作人员定下规矩,不准声张,不准收受任何礼金。一家人仅以茶话会的形式邀请了几位老战友和朋友到场,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几位老战友过意不去,商量后,每人包了一个“红包”,悄悄留在了桌上。可第二天一大早,这些“红包”便被杨业功一一退回。

一管窥全豹,滴水见太阳。从发生在杨业功身上的一桩桩小事,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对纪律原则的坚守、对小事小节的较真,正是因为有这样认真、较真的精神,杨业功真正做到了抵住诱惑、守住底线,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品德和作风。

古人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一些党员干部违规违纪典型案例表明,在守纪律、严作风上,一旦掉以轻心、不以为意,就容易在小恩小惠上丧失警惕、在小事小节中丢掉原则。现实中,有的在收受礼品时安慰自己这“不算什么”,有的参加请吃吃请时总想着“下不为例”,还有的认为收受一条烟、一饼茶、一瓶酒“影响不大”……久而久之,逐渐私欲膨胀、得寸进尺,由量变引发质变,扩大成在廉洁自律防线上决堤的“管涌口”,最终受到党纪国法严惩,教训极其深刻。

有人曾在参观杨业功纪念馆后感慨地说,“以杨业功为镜,经常照一照、比一比,常想为官之德,常思清廉之道,长此以往,做人就有底气,做事就会硬气,做官就有正气”。奋进新征程,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我们当像杨业功那样,敢于在作风纪律上跟自己“较真”,经常对照党纪国法军规,加强思想改造、自我约束,不以“下不为例”而破例,不以“小事无妨”而破防,始终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动上划出界线,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在寸步不让、慎微慎初,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中,把遵规守纪刻印于心,使铁的纪律转化为自觉遵循,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作者:张鹤 俞梦溪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