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三互”小组:“朋友圈”汇成“同心圆”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7-22 10:22:08

    “卡壳”的技术革新过关了

    ■赵 杨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赵治国

    “终于成了!”便携式信号检测盒研究大功告成的那一刻,南疆军区某团某连二级上士党豪兴奋得蹦了起来。为了这一刻,他等了15个月。

    党豪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同时,心里也明白: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属于不同兄弟单位的多名战友——这次发明的成功,多亏了团里“三互”活动的创新性开展。

    去年初,党豪在一次例行装备巡修中发现,高寒缺氧情况下携带和使用常规检修设备耗时费力,一定程度上影响战斗力。“能不能推出一款便携式信号检测设备?如果可行,就能够提高火控装置的检修效率。”他想。

    说干就干。作为连队的技术骨干,党豪的专业能力过硬,一个多月就搭建出模型。与连队其他骨干一起研究测试后,大家都觉得设计比较成功。然而,设备在后期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那段时间,党豪几乎把连里的所有战友都请教了一遍,但还是没能解决问题。

    尽管之后他一有空就往修理间跑,可编程、电路、系统等难题依然横亘在他面前,一时无法突破。创新的想法就这样“卡壳”了。

    “能不能找其他营的战友尝试一下?”该连指导员试探着问。

    “能行吗?”以往的创新活动通常在连队内部“组队”,对跨出营一级、跨越建制的事,党豪心里没底。

    党豪没想到,几天后,连队为他提供了一份火炮、修理等专业骨干的名单。经过上级组织协调,党豪从中选择了火力营炮长专业的王振业等人组成临时互助小组。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攻关下,困扰他许久的技术难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在团机关的支持下,我们为大家发挥能动性创造条件,以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出现。”指导员说,一定要把这种互学、互帮、互教的好作风发扬下去。

    “三互”活动的雏形可追溯至解放战争时期。战斗英雄王克勤创造的“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技术互助”,有效提高了班组的战斗力和团结性,后来被推广至全军。“三互”活动,通常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日常训练、政治教育、党团活动等时机,开展谈心交心、技能示范、结对帮扶等。

    “走进新时代,我们要树立‘大三互观’。”该连指导员认为,“三互”以战斗力提升为导向。曾经,部队的武器装备、官兵的生活条件较为简陋,老兵带新兵即能完成任务。随着时代变迁和部队发展,官兵知识文化层次不断提高,呼唤“三互”活动打开大视野、建立大格局。

    “三互”的内涵不变,但外延越来越广。利用厂家来团检修装备的契机,党豪请对口的厂家师傅对他研发的产品进行专业评估,并提出建议意见。此外,他还联系了在院校培训时认识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编程等技术辅助。

    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后,党豪正加紧进行研发调试,将升级产品列入研究计划。

    “三互”小组:“朋友圈”汇成“同心圆”

    ■赵杨 刘卓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唐帅 特约通讯员 赵治国

    南疆军区某团“三互”小组成员组织装甲车辆构造学习。李振华摄

    由于融合了不同单位、不同专业“尖兵”的智慧,南疆军区某团某连二级上士党豪的发明成果从“1.0版”升级到“2.0版”,用时大大缩短。

    “有了这个信号检测盒后,检测装备的效率更高了。”火力连干部郝天笑介绍,从起初的单线路排查到现在一次性检测得结果,节省了时间不说,还优化了维修流程。

    智慧源于一线,又服务于一线。现在,该团官兵研制的产品适用装备越来越多,与实战抢修贴得更近。

    突破了“关起门”开展“三互”活动的思维定式,官兵如同“打开了一扇窗”,创新思维的活跃激起一池春水。如今,随着一批批新模式下组建的“三互”小组汇聚成创新攻关的“同心圆”,基层建设和官兵成长成才也打开了新局面,人人在进步、人人创佳绩的氛围日益浓厚。

    跨建制组建合成化“战队”——

    队友不仅不生疏,反而“相见恨晚”

    南疆的夜深了,通信专业技术骨干靳鹏还在跟战友们激烈地讨论着技术问题。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随着讨论深入,靳鹏感到越来越有信心。

    几天后,检验这项技术攻坚效果的考核组如约而至。通信节点车上,战斗成员分工明确,车内车外相互协同,迅速实现组网通信。抬腕看表,他们比规定时间快出了一大截。

    令考核组意外的是,靳鹏与5名战友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各教所长,倾囊相授——指挥车内,操作手种润智在靳鹏的指导下,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简易地图制作和通话等操作,信息保障队中士张俊利用专业知识,将网络工程融入通信领域。

    “互学、互帮、互教,大家在一起并不觉得生分。” 靳鹏说,几个人虽有不同“来头”,但配合起来格外顺畅。除了可以分享交流学习心得,一些专业训练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军事任务越来越多样化,‘三互’小组也要跨建制合成化。”靳鹏的成长进步,是该团创新开展“三互”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该团考虑部队流动性大、分散式任务多的特点,突破“三互”小组依托班排建制划分的老传统,适应任务多样化需要,将不同专业、人员、单位组合起来,让“三互”活动形成双向甚至多向学习交流,实现质的飞跃。

    下士全厚扬曾因任务需要被临时编组到一个陌生的“三互”小组。这个由无人机操作、狙击、装备维修、指挥通信等专业领域人才组成的“战队”,不仅彼此不生疏,反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终,他们在一次演训中高标准完成训练任务,受到集体嘉奖。

    按照新模式组建的“三互”小组,既有任务牵引,也有兴趣使然。有了一个个成功的例子,跨单位合作变得频繁。

    修理连技师王开敏也有同样感受。最近,一款“坦克火控系统模拟操作程序”受到官兵欢迎。坦克射手张德林使用后赞不绝口:“步骤流程与实操一样,有台电脑就能训练,太方便了!”

    这项产品虽由王开敏牵头,但不会编程成了他最大的卡点。他试着向团里反映困难,没想到上级很快为他推荐了编程能力很强的中士邓立煊,同时还鼓励同样有研发兴趣的工程师陈创业和技术员智柯漪加入。

    小组一经成立,他们结合训练需求对程序进行反复调试、修改、完善,最终实现等效模拟。如今,这个程序不仅成为该团坦克炮长训练的好助手,也成了院校相关专业学员训练的“助教”。

    “虽然不是同一单位,但使命任务催生原动力,人人发挥作用,聚力战斗力生成。”看到他的设想很快落地,王开敏为这样的“三互”小组由衷点赞。

    “让好传统发挥新效能。”该团领导说,新模式下开展的“三互”活动,既有助于个人成长成才,也能推动单位发展,有效解决了基层营连在军事训练、教育管理和后勤保障等领域遇到的一些矛盾困难。

    召集“三互”小组开现场会——

    组织搭台开路,打通种种“梗阻”

    一个下午,某营火力连二级上士杨洋带着图板来到营部设立的专修室,学习航片判读知识。站在一旁指导的,是支援保障连下士邓庭南。

    之前,随着《军事训练大纲》的调整,航片判读被纳入军士训练课目。这让杨洋感到压力重重。

    “能不能让咱们团航片判读比武第一的邓庭南给我补习一下呀。”杨洋试探着问了一句。连队指导员听了进去,找到营长报告情况。

    于是,在上级协调下,邓庭南和杨洋等7人编成一个临时“三互”小组,集中学习航片判读课目。营队不仅为他们设置了一间训练专修室,还在周表上专门明确了补差训练时间。

    翻看该营周表发现,重难点课目攻关、装备维修、革新发明等训练、保障类“三互”小组的活动开展时间,也都有详细安排。

    杨洋“找搭子”学习,单位按类型组队并提供场地,周表明确活动开展时间,这一连串操作形成的“闭环”,是该团发挥组织效能,为“三互”活动搭台铺路的具体动作。

    “创新开展‘三互’活动后,取得的可喜成果不少,但面临的‘梗阻’也不少。”前期,一名领导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同单位之间时间难协调,用于开展活动的场地不固定;缺乏组织统筹,有的单位把活动当成官兵自发行为,不上心也不激励;采购公共用品,一些单位互相推诿,都不愿意出经费……

    一级上士郑玖福负责的“三互”小组,就遇到了类似问题。他是团里的指挥通信专业骨干,几名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友和他组成了“三互”小组。但作为负责人,他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何时学、在哪教、谁保障,学什么、教什么、如何帮,都是“空白页”。小组组建以来,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让人十分困扰。

    “想要让活动健康持续开展,就必须打通‘梗阻’,发挥组织力量。”摸着石头创新开展“三互”活动,该团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查漏补缺”。

    针对时间场地难协调、各级组织参与度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他们在充分听取官兵意见之后,进一步出台“三互”活动的落实措施,明确临时“三互”小组一旦组建,相关单位主官必须跟进支持,解决时间、场地问题,并在各自周表中统一体现。

    此外,他们要求各级组织要对标战斗力标准和任务属性,对“三互”活动提出标准、要求,不能放任自流。在经费报销的问题上,他们将其归口给业务机关牵头办理、按规定落实,确保“三互”活动顺畅开展。

    前不久,该团机关负责装备领域的有关股室召集了23个“三互”小组开现场会。这23个小组正在开展的活动,都与装备革新发明有关。机关干部逐一询问矛盾困难,不仅现场解决了时间、场地以及购买器材的经费问题,还确定将在下一步开展革新发明评审,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热情。同时,他们还为二级军士长张杰、一级上士王文浩、二级上士邓超带领的“三互”小组,对接了厂家、院校骨干力量,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组织搭台“开通路”,为官兵学习进步持续助力。在得到制度支持后,该团的“三互”活动有了充足的时间、场地和经费保障,官兵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充分。这两天,喜讯传来:二级军士长张西龙、三级军士长姜帅分别牵头的革新成果,已通过新疆军区、陆军的两级评审,出现在全军的比赛名册上。

    对接部队、院校、厂家——

    形成更强“后援团”,未来大有可为

    近期,该团某连李连长心情愉悦。他研发的“便携式集成供电系统”,实现了技术突破。

    回想之前的研发经历,李连长深有感触。前期,这款系统因未达到相应效果,在上级组织的“三小”活动评审中落选。考评组考虑到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对部队在高原地区分散驻训、作战用途很大,属于“有潜质但还不够成熟”的产品,并没有“一棒子打死”。

    为了让这项创新成果能够尽快落地,单位领导出面与某军校电子工程教研室沟通,达成了共创共研协议,实现跨单位的“互学、互帮、互教”,加速推进成果完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某修理连杨连长同样深有感触。

    连队研发装备革新器材遇到瓶颈时,通过组织搭线,与北部战区某部建立云端“攻关小组”,共同参与研发某装备射击模拟仪器。不到一个月,他们便取得了质的飞跃。这场人才上的帮扶、技术上的“联谊”,见证了新模式“三互”活动的巨大潜力。

    聚合更广泛力量,提升强强联合“加速度”。该团一方面鼓励官兵与外单位战友、专家进行自由结合,一方面对接上级单位、同类型部队、院校、厂家,更大范围开展合作,形成更加强大的“三互”朋友圈。

    支援保障连副班长李佳豪参加战法集训,在撰写关于战场装备抢救抢修意见建议时,遇到一些专业知识难点。正发愁时,在院校参加中级培训的二级上士胡玉林打来电话,汇报学习情况。于是,李佳豪萌发了邀请专业讲师给大家授课的想法。

    对接院校教员,预约授课时间……胡玉林很快就张罗起这件事。一周后,一场相隔千里的云端课堂正式开讲。屏幕这端,李佳豪与战友依次发言汇报训练难点、堵点;屏幕那端,两名院校教员针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分享了很多新成果。

    “收获很大,填补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空白。”那场授课,对李佳豪来说是一场“及时雨”。看着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的集训发言中,李佳豪以“战场装备如何实现抢救抢修一体化保障”为主题进行阐述。发言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关注。下一步,这些建议将结合实践运用,逐步论证推广,提升部队战场装备抢救抢修水平。

    近期,该团正在完善制度、规范程序,进一步探索“三互”活动新模式。他们认为,“三互”活动要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和快速转化机制。

    “科学合理的搭配,是‘三互’活动焕发新活力的基础。跨部门、跨领域、跨单位协作,单位和个人还有更多可为之处。”该团领导说。

    锐视点

    让好传统焕发新活力

    ■黎荣宝

    从王克勤班“三大互助”活动,到“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性练兵运动,“互学、互帮、互教”这个好传统,始终是人民军队攻坚克难的法宝。

    然而,传承弘扬好传统的过程中,基层也遇到一些问题。有的单位不够重视,存在“为编而编、一编了之”的现象;有的单位理解片面,把“三互”活动停留在思想帮扶层面,没有瞄准战斗力建设的具体做法;有的单位循规蹈矩,没有创新开展“三互”活动的思路和招法。

    进入新时代,开展“三互”活动需要紧贴形势任务发展、部队建设实际、官兵个人需求,探索创新形式内容和方法手段。既要用好“名师带徒”“尖兵带训”等传统方法,也要创新“跨单位联教联训”“军地协同共育”等新方法,使“三互”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根据各自部队任务性质、使命特点,通过开展多样化“三互”活动,使其成为凝聚官兵智慧的“纽带”,提升打赢能力的“桥梁”。

    走出营连甚至旅团,创新开展“三互”活动,必然会遇到不少阻碍。相同兴趣的组员如何找、开展活动的时间和场地怎样保障、需要的经费谁来报销都是问题。如果仅靠官兵自由结合、自主发展,活动很难开展起来,更别说见成效。这就要求各级组织主动搭台,当好“服务员”,提供大力支持。

    创新开展“三互”活动,从“经验传递”升级为“知识共享”,从“个体帮带”拓展为“体系赋能”,激发的是官兵兴趣、点燃的是创新激情、受益的是战斗力建设。各级组织需要持续发力,做好“下篇文章”,在练兵备战中用好官兵智慧的“结晶”,让其真正为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

    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凝聚“创”的锐气、“融”的智慧、“实”的作风,必能让“三互”这个好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锻造能打胜仗的精兵劲旅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赵杨 赵治国 刘卓 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