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战友感受武术魅力
■陈铭龙
“铭龙,再给大家展示一下棍法!”
“好!”
训练间隙,随着战友们的喝彩声,我利落转身,手中的南棍带起一阵风声,扑跌闪展间节奏分明。战友们围成一圈,目光专注,并不时送上喝彩声和掌声。
“这身手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不知是谁感叹道。我擦拭着额头的汗水,想起自己11岁时怀揣对武术的热爱,踏入武校大门后的生活。
那时的训练简单而充实——压腿、踢腿、冲拳,日复一日,汗水浸透衣衫。教练的严格指教、师兄们的无声扶持,让少年时代的我在严苛中扎根,一步步习得一身武艺。
2018年,我闯入了鹅坡武校校内散打擂台赛42公斤级决赛。对手比我高出半头。为了减少身高带来的劣势,教练在赛前给我布置了“扛十拳,抓一瞬,一拳制胜”的战术。
首局,我如游鱼般在场上不停地移动,扛住对手暴雨般的重拳。第二局,滑步、虚晃、佯攻诱敌——在对手前扑刹那,我侧身腾挪,右腿如鞭猛击对手肋下,左鞭拳精准命中他的下颌……
夺冠后,我高高举起那块凝结着汗水的金牌,更领悟了多年来教练严苛的要求:隐忍淬炼锋芒,弱项亦可成杀招。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我与1000余名武校师兄弟在天安门广场上为观众献上了精彩的武术表演。此前,我们经历了3个月的淬炼——身上的衣物从未干透,定型训练时双腿颤抖如筛,深夜合练与星光为伴。
序章“红旗颂”,拉开了联欢活动的序幕,千人震脚发力的“哈!”声威武雄壮。那一刻,我触摸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脉搏——它就在力与美的展示中,在振奋人心的尚武精神里。
这段经历让我心底的军旅梦开始萌芽。武术强调的“强身健体、实战技击”与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天然契合,“精忠报国、尚武精神”更与军人的血性担当一脉相承。2023年9月,刚满18岁的我毅然参军入伍,来到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某中队。
初入军营,习武的经历帮助我很快适应部队的训练生活。训练间隙,我常为战友演示武术:鞭腿破空带风,侧踹刚劲有力,空翻落地无声。渐渐地,战友们也对武术有了兴趣,“能不能也教我们几招?”
很快,中队组建了武术小分队,我也有了新身份——“兵教头”。我和战友们一起在训练场的一角搭起“武术角”。
从基础的腿功、腰功、肩功和步法练起,结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中的训练要求,我和战友们一起从头开始练习武术。
在武术小分队的专项训练中,我们先进行八段锦调息热身,再进行格斗训练。我和战友们一起练习形意拳的“五行连环”招式,将其与近身格斗技巧相结合。在刺杀训练中,我尝试融入枪棍术的发力要领,使队员们的突刺动作更加凌厉精准。通过“以武促训”的方式,小分队成员在耐力、爆发力和反应速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铭龙教的招式不光好看,还实用着呢!”警士周荣说,“他把传统武术和体能训练揉到一起,带着我们在练武术的过程中磨意志、强体魄、增本领。”战友的夸奖,让我更加充满干劲。
武术训练之余,我还根据战友们的身体素质特点,帮助他们制订训练计划——战友代龙虎核心力量薄弱,我和他一起进行平板支撑与器械训练,强化躯干稳定性;战友苏卫建的协调性不足,我建议他通过跳绳与平衡球训练提升运动控制能力;战友陈少杰的爆发力欠缺,我建议他采用阶梯式负重深蹲与跳箱训练,可以逐步提升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如今的训练场上,武术小分队的冲拳声与口号声常常此起彼伏。和战友们一起在军营“习武”,让我更加坚信:武术与军营的相遇,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延续,还能让更多战友感受武术的魅力。
作者:陈铭龙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