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洲民兵应急连”用实际行动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7-25 11:10:26

  “张甲洲民兵应急连”用实际行动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越是危险越要冲在前”

  ■王士伟 王健男 本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7月中旬,“张甲洲民兵应急连”组织战术训练。王健男摄

  “伟哉大同盟,中华救命星,牺牲了赤心热血,跳出铁牢笼,黑暗世界已冲破……”7月7日,黑龙江省巴彦县张甲洲烈士雕像前,“张甲洲民兵应急连”全体民兵整齐列队,齐声高唱《反日大同盟歌》。这首歌诞生于1932年,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军歌”,词曲作者就是张甲洲。

  张甲洲出生在巴彦县,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师长,是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他早年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北京大学学习。求学期间,他深受进步思想影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甲洲返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并于1932年创建‌巴彦抗日游击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最早领导的抗日武装之一。《反日大同盟歌》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最初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军歌‌,后来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广泛传唱。1937年,张甲洲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他的事迹被刻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英烈碑上,成为两校共同纪念的抗日英雄。

  血洒松江,流芳史册。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2019年年初,巴彦县人武部决定组建一支以张甲洲名字命名的民兵队伍。消息传出,全县适龄青年踊跃报名。经过军地严格选拔,120名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民兵组成这支特殊的队伍。

  “1932年,东北沦陷,我爷爷毅然投笔从戎,回到家乡创建抗日游击队……”“张甲洲民兵应急连”成立仪式上,张甲洲的长孙张红旗为民兵上入队第一课,并把爷爷90多年前创作的《反日大同盟歌》唱给大家听。从那天起,这首歌成为连队的连歌。每次连队组织集体活动,民兵们都要齐唱这首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红色军歌。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张甲洲民兵应急连”成立以来,紧盯担负使命任务,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日常训练和遂行任务中,激励民兵赓续红色血脉,争当红色传人。夏天,他们来到松花江畔,苦练水上操舟、搜索救援等技能,锤炼复杂天候条件下应急能力。冬天,他们挺进茫茫雪野,练伪装防护、练协同保障,提高严寒条件下支援保障能力。

  头上星光点点,地上瑞雪盈尺。今年1月2日,天还未亮,“张甲洲民兵应急连”就向林海雪原挺进。“综合勤务排负责清除行军痕迹,其余人员有序前进。”连长黄彦飞一声令下,各分队迅速展开行动。抵达预定地域,连队立即组织开设指挥所,并实施伪装防护。此时,室外气温零下22摄氏度。只见民兵队员动作利落、配合默契,指挥所很快搭设完毕。

  该县人武部领导告诉记者:“选择寒冷天气进行训练,目的是研究解决指挥所开设时的保温取暖、设备在低温条件下无法正常运转等难题,检验支援保障能力。”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民兵的身影。今年4月,该县黑山镇前黄家油坊屯突发火灾。接到救援命令后,“张甲洲民兵应急连”快速赶到现场,党员骨干冲锋在前,带领民兵转移群众、开辟隔离带,在专业消防力量支援下,将火扑灭。村民说:“幸亏民兵及时控制住了火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2023年夏天,松花江流域遭遇洪灾,“张甲洲民兵应急连”奉命驰援受灾地区。他们扛沙袋、堵管涌,连续奋战72小时,筑起坚不可摧的堤坝。

  “起来,起来,起来上前线;起来,起来,起来去迎战……”完成任务的民兵唱着连歌刚刚走下堤坝,又接到命令:“有群众被困,紧急救援。”全连迅即行动,携带救援装备奔赴任务点。

  救援时,由于水流太急,冲锋舟无法靠近被困群众,还险些被掀翻。该连二排排长李文君让民兵用绳索牵拉住冲锋舟,他操舟小心前行,越过急流,将被困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那么危险,你不怕吗?”事后,有人问。李文君说:“我是英雄民兵连的民兵,越是危险越要冲在前。”

  先烈回眸应笑慰,革命自有后来人。2018年7月,巴彦县育新小学二校被命名为“张甲洲红军小学”。多年来,该校新生入学第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就是听“张甲洲烈士事迹”报告会;第一堂音乐课,就是学唱《反日大同盟歌》。

  该人武部领导告诉记者,连队民兵定期到当地中小学校宣讲东北抗联精神,每月举办一次抗联故事会,每年组织一次重走抗联路活动。他们还邀请抗联老战士和英雄后代为民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引导民兵用实际行动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如今,在张甲洲故居、张甲洲纪念馆、人武部荣誉室、中小学校和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民兵宣讲东北抗联精神的身影。

  夜幕降临,连队组织晚点名,激昂的歌声再次响起。一首创作于90多年前的军歌,穿越时空,连接起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与强国强军的新时代,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英雄精神永不凋零,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