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长城丨武汉会战:以空间交换时间的持久战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25 11:24:49

血肉筑长城丨武汉会战:以空间交换时间的持久战24

被日军轰炸的汉口(资料图片)图源:解放军报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1938年6月,一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战,开始围绕着武汉展开。

  中日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20万,交战持续4个月零16天,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人以牺牲40万人的代价,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战场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其间国共两党密切合作,把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推向高峰。

  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死守武汉!集结百万兵力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政府机关部分机构和军事统帅部迁至武汉,武汉成了当时实际上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日本侵略者为实施其“北进”战略,妄图迅速占领武汉,摧毁中国抗战意志。为了进行武汉作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的兵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是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的兵力,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蒋介石发出了死守武汉的号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47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加紧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

不战于武汉!战场遍及四省

  武汉会战吸取之前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教训,采用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略战术,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在以武汉地区为中心的皖中-皖西,赣北-赣西北、鄂东等地进行了大小战斗数百场。中国广大爱国官兵以劣势的装备,英勇无畏地抗击着装备精良、凶残暴虐的侵略者,以热血和生命迟滞着敌人的进攻步伐。

  一寸山河一寸血,几乎每一处阵地都经历了反复争夺。在田家镇保卫战中,第9师53团少尉排长袁次荣在全排战士阵亡的情况下,眼见阵地即将被敌人占领,拉响了唯一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第57师师长施中诚下令“誓与要塞共存亡”,将士们热血沸腾,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该师撤退时仅剩数百人。此战,日军伤亡近万人。在富金山战役中,为延迟日军进攻信阳,掐断平汉铁路线、打开武汉北部门户的图谋,宋希濂的德式装备整编71师1.3万人,死守阵地7天7夜。日军采用先飞机轰炸、后大炮猛轰、再步兵冲锋的战法,后面紧跟着的是面对面的肉搏战。71师撤离富金山时仅剩800余人,日军也伤亡惨重。在万家岭战役中,第90师调集3个营组建了奋勇队,所有队员一律脱去上衣,光着脊梁。战斗号令一下达,奋勇队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之中难分敌我,于是战士们只要摸着上身穿衣者,便默不作声上去就砍。一阵厮杀下来,阵地上留下了500多具日军尸体……

  这其中,万家岭战役几乎全歼日军第106师团,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继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后所取得的又一辉煌胜利。日军整整一个师团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在日本陆军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机动灵活、组织严密的特点,和中国士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大震惊了日军上下、朝野内外和国际社会。

打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的演讲,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国难当头,国共两党迅速达成共识,这篇发表于武汉会战前夕的《论持久战》,对武汉会战的作战指导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蒋介石采纳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和白崇禧等将领提出的持久战、消耗战思想。武汉会战的核心目标不再是寻求战役层面的决战胜负,而是利用中国广阔的国土纵深,逐次抵抗,节节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

  武汉会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日军近20万人。虽以武汉失陷、战役失败而告终,但达成了“持久消耗”日军的战略目的,打破了日军妄想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争取到了把抗战物资和民众向后方的转移宝贵时间。1938年10月25日,当日军先头部队进入武汉汉口之时,重要的工业设备、人员、物资已西迁至四川、湖南、广西等地,那些无法带走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也被彻底破坏——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最终只得到一座空城。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抗日战争纪念网等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