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战争“敌进我进”说开去
■张西成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寇“囚笼政策”与“三光政策”的凶猛攻势,毛泽东同志适时提出“敌进我进”的应对战略,领导抗日军民进行积极防御,强调集小胜为大胜,化被动为主动。“敌进我进”的实施,打破了敌人的围攻和封锁,较好实现了局部战场上的优劣转换,为最终夺得战略全局的主动权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认真回顾总结抗日战争中“敌进我进”实践运用之道,对于指导我们打赢未来战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敌进我进”启示我们,面对强敌,只有积极进取、奋力抗争,才能赢得制胜先机。“敌进我进”这个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刘伯承同志1940年4月在八路军一次会议的发言中。他针对日军“囚笼政策”,首次提出以“敌进我进”的手段来粉碎敌人企图的主张。从当时的情况看,经过几年的对峙较量,日军已基本摸清我游击战基本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尤其对我不利的是,由于敌强我弱,在“敌进我退”时,有时难以摆脱敌人;在“敌退我追”时,有时难以追上敌人。有鉴于此,毛泽东同志等开始思考新对策,于是“敌进我进”战略进入决策视野、付诸官兵行动。关于“敌进我进”的战术运用,叶剑英解释为:“敌人向我根据地扫荡,我以一部分兵力正面堵击,主力则深入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这是我们对敌斗争的基本方针。”“敌进我进”战略的实施,激发了军民抗日斗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未来战争面对强敌,我们只有像抗日军民那样,始终抱有敢战的决心、进取的勇气、争胜的气势,着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让对手在吃尽苦头中丢掉幻想、不敢冒犯。
“敌进我进”启示我们,面对强敌,只有以非凡的智慧,善于打开另类战场空间,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敌进我进”战略,是应敌我斗争态势产生,并伴随抗日战争实践发展的。当时面对日军,想战而胜之,靠打堂堂之阵肯定不行,必须讲究斗争策略和指挥艺术。关于“敌进我进”往哪“进”、如何“进”的问题,各部队可谓因地制宜、各展其能。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认识到,只有向“敌后的敌后”发展,抗战才有出路;在山东战场,罗荣桓率领部队实行“翻边战术”,即“你打到我这边来,我翻到你那边去”,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在晋馁军区,按照中央指示发出“向敌人挤地盘”的号召……一场场战斗、一个个场景,演绎着“敌进我进”的精彩棋局:在这个棋盘上,看起来是日军在围攻我们,但我们在敌后建立的一块块根据地,就像下围棋做活的“眼”,反过来又围困着日军,让其始终难以抽身。未来战争面对强敌,我们只有像抗日军民那样,善于运用超常思维、跨界思维,善于实施非对称、非线性作战,于无形中落神笔、于无声处听惊雷,才能在关键时刻绝处逢生、出奇制胜。
“敌进我进”启示我们,面对强敌时,只有以我之能击敌之不能,才能把敌人打败。当时,面对日军“铁壁合围”,我八路军将主力部队分解为无数“战术神经元”,他们专挑日军的软肋下手——精确切割电话线瘫痪通信,定向爆破铁路桥梁截断运输线,机动伏击辎重车队打乱敌作战节奏,定向锄奸破坏伪军网络。其行动准则堪称游击战教科书:“一击即离”的闪电突袭,“化整为零”的隐身遁术,配合“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准打击,让日军重武器优势尽失,陷入“看得见打不着、追得上围不住”的战术困境。“敌进我进”战略彻底打破日军“前方进攻、后方稳固”的预设战场,将其苦心经营的“敌占区”最终变为烽火连天的新前线,战略被动由此逆转。未来战争面对强敌,我们只有像抗日军民那样,努力找准敌方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始终瞄着敌人的软肋和死穴,以我之长克敌之短,以我之优制敌之劣,才能在决战决胜中陷敌于灭顶之灾。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