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副刊丨仰望一位革命作家的精神海拔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28 10:51:54

    仰望一位革命作家的精神海拔

    ■范咏戈

    刘白羽和刘丹的著作《激流勇进——我的成长之路》(以下简称《激流勇进》),是一部捧读后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文学传记。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刘白羽兼具老延安、老军人、老党员等多重身份。他不仅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见证者,也是我国文艺界历次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这部作品记录了刘白羽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启迪后人、激励读者。

    多年前,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刘白羽,在写完90余万字的文学自传《心灵的历程》后,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想把自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历再写一部续集。由于精力不逮,他于是采取了本人口述,其女儿刘丹录音整理的方式来进行。从2004年录音完成,到2005年刘白羽辞世,再到2025年该书正式出版,父女完成了这场长达20年的精神接力。

    读罢作品,笔者不由得感叹,刘白羽近90年的生命历程是在不断探路与“闯关”中走来的——刘白羽少年时期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的熏陶,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毅然投笔从戎,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并且,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程,亲历了解放东北、华北等多次战役。而且,他还在抗美援朝时期两次赴朝,写出了多部歌颂祖国和人民的动人篇章。

    书中提到,1937年深秋的黄河岸边,风卷着黄沙,扑打着8个准备过黄河奔赴根据地的青年。在渡河遇到危险时,两位同伴犹豫了。刘白羽则坚定地说:“河对岸有枪声,那才是中国人该去的地方。”就这样,他们6人的渡河小组在暮色中破浪前行,船工的号子与远处的炮声交响,成为他革命生涯的序曲。这段经历后来被写入《心灵的历程》。

    刘白羽晚年回顾这一段经历时,认为这是自己一生当中最正确的选择。我国古代便有杨朱“见歧路而哭之”的故事。可见,追求真理、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是何其不易。当刘白羽历经生死考验,从临汾的八路军总部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时,他完成了人生中“脱胎换骨”的成长。

    到达延安之后,刘白羽给毛泽东同志写信,表达了自己想上前线的强烈愿望。毛泽东认定这位青年“颇为认真”,于是亲自为他书写“通行证”,安排他与美国观察员卡尔逊上校一同前往抗日前线进行实地考察。经历了前线炮火的洗礼,刘白羽再次返回延安。通过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他深刻认识到并彻底抛弃了自身的小资产阶级“尾巴”,实现了个人身份的重新定位,树立起坚定的革命信仰,构建起三维精神坐标: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其次是一名革命军人,最后才是一位作家。

    因此,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令人一唱三叹、拳拳服膺,就在于主人公刘白羽用一生写下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信仰的坚定。

    《激流勇进》还深情记下刘白羽在自知生命无多时写下的那份遗嘱:“人生总有终结,当我向党最后告别时,想到没有违背入党誓言,也就可以安然而去了。我已八十有五,特写下如下遗言:一、我的遗体交给医院解剖,如尚有有用器官,能给人一点生命力,是最好的事。二、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三、不发讣告。四、不登报。五、遗体火化,骨灰与我妻子汪琦同志的骨灰一道投入大海的汹涌波涛。六、希望我的亲朋,不要因为我的死而悲哀,恩格斯说物质不灭,这里有熄灭,那里就新生,人们应当为我的新生而高兴。七、我的遗物是永恒不死的,我将我的手稿,我写的书,我编的书,我写作的桌椅及文具,我获得的奖章、奖状,我保存的各种艺术品、字、画,我所有的照片,以及我最爱的书,都全部集中交给国家——中国现代文学馆。亲爱的党!我信心百倍,无限衷情,相信我们的党万代辉煌!”这掷地作金石声的遗嘱,既是一位革命军人的生命总结,也是令人高山仰止、见贤思齐的境界,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激流勇进》的独特之处,在于刘丹以双重身份完成创作:作为女儿,她还原了父亲生活中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作为研究者,其依照父亲生前口述录音,保持了自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在书的结构、叙述上,作者力求达到“颜筋柳骨”、体大思精。编年的结构之外穿插抒怀,笔端的激情有“刘白羽风”,没有“代言”的感觉。

    尤其是书的结尾,刘白羽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提炼出4个“何其有幸”:“何其有幸!虽然出身于没落腐朽的封建大家,但我在新文学、新思想的启发下,没有堕落,没有沉沦,没有袖手旁观……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幸运地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何其有幸!作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我曾亲身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教导,受益终身……;何其有幸!我在延河宝塔山下结识了我的终身伴侣汪琦,她是我一生的挚爱……;何其有幸!在我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了并结识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同志和朋友……没有他们,我的生命将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作品以抒情的笔触写出刘白羽明德惟馨的心声,这样的文字情动于衷,掷地有声!

    在新时代读这部“信仰大书”,不难发现刘白羽的选择仍具启示:当他在奔赴抗日前线的黄河渡口,当他在四野大军中,当他在朝鲜战场、老山峰顶,这些瞬间共同构成了一位革命作家的精神海拔。

    《激流勇进》这部凝结着两代人心血的作品,可能早已超越了文学自传的既有高度,而是成为一座桥梁——让今天的读者能沿着文字的阶梯,感受到那个信仰至上、激情燃烧的年代,也让“革命作家”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的文学土壤中继续发芽成长,为人民的文艺弦歌不辍,在历史中久久回响。


作者:范咏戈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