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稿件为何触动人心
——读《连队建设要搞好 实事求是很重要》
■栗振宇
“连队建设要搞好 实事求是很重要”,是一组调查事例选议的标题,刊登于1978年6月23日《解放军报》。我之所以读到这篇稿件,源于偶然翻到一套纸质已经泛黄的丛书。
这套丛书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写作知识丛书”,由中山大学等27所高等院校中文系写作教研室编写。在《调查报告》分册中,赫然收录《解放军报》刊登的这篇稿件,将其作为7篇范文之一进行分析。
这篇稿件是根据一位领导到基层的调研成果,按照“事例+评析”的形式组织的,涉及教育训练、后勤管理等9个事例。比如“多为连队解决实际问题”中谈到的事例。某团七连,一百多号人的伙食单位,全靠给养员骑自行车出去买菜,来回40多公里。机关业务部门到底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某部四连,就住在领导机关眼皮子底下,遇到下雨天,炊事员穿着雨衣做饭,用麻包代替蒸笼和锅盖。这是一个几十人的执勤点和伙食单位,喂了8头猪,占用了连队的厕所;猪圈紧挨着饭堂,又在猪圈旁放了一个小便桶,吃饭时臭味可真难闻。
随后的“评议”说,一个住在领导机关眼皮子底下的连队,穿雨衣烧饭,在猪圈旁就餐,这个领导机关对此不知采取了切实的解决措施没有?领导机关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要深入了解基层,面向连队,关心战士。这也是一条根本的职责,要经常想一想做得怎样。领导机关,可贵的是“领导”,而不要只热心于“机关”。
其他“事例”还谈到“政治干部要深入训练场”“只图好看就没意思了”“业余时间不要统得太死”等。从今天的角度看,文中选取的事例,尽管有些年代感,但都非常生动,可以说是“冒着热气”的例子。如果没有到现场、没有深入了解情况,是很难抓到这些事例的。
书中,编辑叶星以《文贵实事求是》为题讲述了稿件背后的一些细节。这位领导同志在调研期间,有一天,凌晨4点多起床,5点多出发。秘书说,太早了吧。他说:“早一点可以看到部队出早操。”来到六连,部队刚吹起床号。战士们有洗脸的,有叠被子的,多数人在扫院子。他问:“你们今天怎么不出操呢?”战士回答:“今天上午有一位首长要来参观,不让出操了。”他从训练场转到伙房,从厕所转到猪圈,几乎把营房看了个遍……为了图好看,单杠排成排,“都要生锈了”;晒衣服的柱子,“去年搬动九次”;铁丝上只准晾什么,不准晾什么;因为“怕搞乱了内务”,星期天让战士到山上去坐着,这样一些形式主义的典型事例,都是他在边看边问中得到的……叶星深有感触地写道:“报纸上登出的事例,到底是怎么得来的,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稿件见报的10多天前——1978年6月6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军队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提高军队战斗力。
46年后,延安,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要抓好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恢复和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身教胜于言教,各级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过硬作风和形象感召带动部队。”
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里把“实事求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941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延安整风开始。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随后,实事求是被确定为中央党校的校训。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战胜困难、解决矛盾的有力武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与没有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有关。这一点,到现在依然如此。传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关键要落到时时处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到什么时候都丢不得。写文章要实事求是,连队建设要实事求是,其他工作也同样要实事求是。
据叶星回忆,《连队建设要搞好 实事求是很重要》刊发后,10多天内就收到赞扬的来信200多封,来稿200多篇。这些来信来稿普遍认为,这组调查事例选议,以具体实在的内容、新颖活泼的形式,体现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触及了连队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问题,道出了广大干部战士的心里话。
心里话最珍贵。多年前连队建设中的问题,今天还有没有?今天的问题与当年的问题,是不是同一个根子?对照实事求是的要求,除了连队建设,我们现实中还有多少类似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多听听官兵的心里话,并时时警醒反思。
最后补充一下,经查证,叶星并非一个人的真名,而是两个人共用的笔名——《解放军报》的两位年龄相仿的编辑:刘书忱和范廷宇。当时,他们都很年轻,精力旺盛,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利用夜晚和星期天研讨新闻业务问题,计划合作撰写系列文章《写作与文风》(后结集出版),于是起了一个共同的笔名:叶星(叶,即“夜”的谐音;星,即“星期天”的第一个字)。
作者:栗振宇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