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锋伏地刺铁蹄——中国古代障碍类器械(上篇)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8-07 15:42:14

  棱锋伏地刺铁蹄

  ——中国古代障碍类器械(上篇)

  ■曹 波  

陈列于成都博物馆的东汉铁蒺藜。资料照片

  在守城作战中,迟滞和阻碍敌方进攻速度至关重要。为达成这一目标,城防设施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不断创新发展。古人不仅建造了坚固的城池主体,更在城池外围系统性地设计了多层次阻敌体系,包括护城河、羊马墙、壕沟网络、隐蔽陷阱等复合型防御工事。这些设施通过空间延展与时间消耗的双重机制,有效削弱敌军的进攻势能。

  基于静态防御设施的局限性,古人进一步研制出多种可移动的障碍类器械。这类装备兼具战术灵活性与攻防转换特性,可根据战场态势动态部署于关键节点。本篇首先要介绍的障碍类器械,是小巧便携、布防简易、攻守皆可用的铁蒺藜。

  铁蒺藜,又称扎马钉或鸡爪钉,其形仿自蒺藜科植物果实,由数根铁刺呈放射状分布构成,具有落地必有一刺朝上的特性,可广泛布设以刺伤敌方人马足部,有效迟滞敌军行动。据《墨子·备城门》和《六韬·虎韬》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铁蒺藜就已应用于城池防御体系。

  秦汉时期,铁蒺藜发展为军队常规障碍器械,不仅用于道路、防御地带和城池周边的布防,部队驻营时也会在营区四周密集布设。陕西勉县出土的蜀汉时期铁蒺藜实物显示,当时主流形制为四尖刺结构,分大小两种规格。大的铁蒺藜尖长2.7厘米、重15克;小的铁蒺藜尖长1.5厘米、重约8克。至唐朝,出现了专用于守城的重型铁蒺藜,长度超过1尺,重量达50斤。

  宋朝是铁蒺藜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变体,如布列水中的三尖铁菱角,散布陆地的八尖铁蒺藜,安装在木板上布设要道的地涩及专用于陷马坑的搊(chōu)蹄等。铁蒺藜这种简易高效的障碍物不仅用于防御,在进攻作战中也有出色表现。宋金枣阳之战中,宋将扈再兴夜袭时在城外暗设铁蒺藜,拂晓佯退诱敌,待金军人马踩踏铁蒺藜阵型大乱时反攻取胜,堪称经典战例。

  明朝时期,军中使用铁蒺藜更为广泛,用法更为多样。戚家军将其标准化配置,每名牌手携带10串(每串6个)铁蒺藜,通过中央孔洞穿绳,可快速在敌必经之路布设野营障碍群。水战中,明军将铁蒺藜投掷敌船,对赤足作战的倭寇造成显著杀伤。此外,明军还研制出一种名叫“鬼箭”的蘸毒型铁蒺藜,用毒药处理后在要道布设,极大增强了阻滞效果。

  虽然铁蒺藜杀伤力不及重型武器,但其障碍效能突出且便于使用。作为延续2000余年的经典军事装备,其现代衍生物——铁蒺藜网仍广泛应用于野战工事、军事管制区等场所,持续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