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支招:全流程防治热射病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当前,全国多地仍持续高温。高温环境下训练,如何科学防治热射病?本期,我们邀请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的部分专家对热射病的预防、救治等流程进行梳理,帮助广大官兵和医护人员更清晰地掌握热射病防治要领,确保部队官兵训得科学、防得到位、救得及时。
训前筛查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伟:基层部队在训练前要对所属人员的身体、心理状态进行筛查,特别关注以下重点人群:①在高强度训练前1周患感冒、腹泻等疾病的人员。②曾经患有热射病且没有经历过热耐力重建和评估的人员。③超重或肥胖的官兵。④长期没有经历过高强度锻炼的人员。⑤长期不在热环境工作训练的人员。这些人群的热耐受能力较差,应先进行热习服训练。
此外,充足的睡眠可使体力尽快恢复,从而增强身体对高强度训练和热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建议基层连队尽量为官兵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障参训人员的睡眠。
基层卫生机构要做好热习服的组织和保障工作。热习服可以提高机体的热耐受能力,降低热射病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方法。同时,基层卫生机构在训练前还要准备好降温设备,如风扇、湿冷大毛巾、冰块、泡着冰块的大水桶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准备降温水浴担架、雾化降温设备。
训中谨慎
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边革元:基层官兵在高温环境下训练时,可通过以下措施,将核心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能有效降低热射病的发生率。
及时补水补盐。基层部队在训练时要建立定时饮水机制,及时组织官兵在训练过程中补水补盐。训练前,官兵也要适当饮水。
定时休息降温。官兵在训练间隙要定时休息和采取预降温措施,防止核心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9℃。基层带兵人可配备便携式体温计,定期抽查参训人员的体温(优先耳温)。官兵训练时,可根据现有条件灵活选择或组合降温方式,如雾化扇风、水雾降温、前臂浸泡等。
做好防晒工作。做好防晒可以减少吸收热辐射,预防热损伤。官兵在训练过程中要佩戴宽檐帽或迷彩帽,避免头面部直接暴晒在炎炎烈日下。高温红色预警(气温超过40℃)时,缩短训练时长。热指数超过51时,热射病风险激增,需暂停户外活动。
备好防暑药品。基层卫生机构要准备好防暑降温药品,并在训练中及时进行应急干预。口服补液盐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首要措施,补液盐应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并定期检查有效期。防暑降温药物要具备便携、快速起效等特点,如藿香正气滴丸、人丹、十滴水、电解质泡腾片等。同时,基层卫生机构还需要在训练场附近设立医疗保障点,并规划急救转运路线。
快速识别
西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福祥:战友们在训练中要牢记“烫、晕、晃、乱”4大预警信号,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能有效预防热射病发生。
“烫”。“烫”不仅是体表感觉,还表现为核心体温异常升高。这种“由内而外的发烫”与普通中暑的“轻微发热”不同。如果官兵在训练中感觉全身灼热难耐,且休息后仍无缓解,一定要高度警惕。
“晕”。“晕”指出现头晕、头痛症状。与普通头晕不同,热射病导致的头晕可能伴随剧烈恶心、视物模糊、耳鸣等症状。当在训练中出现头晕症状,尤其是伴随上述其他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休息观察。
“晃”。“晃”指训练中出现行走不稳、肢体无力等情况,步态如醉酒状。这是热射病累及小脑和前庭功能的典型表现,早期可能感觉疲劳加重,但很快会出现拿东西手抖、走路摇晃等情况。如果在训练中发现自己动作变得笨拙、平衡能力下降,甚至连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是中暑发展的信号,必须立即停止所有活动。
“乱”。“乱”指患者出现意识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含糊、谵妄、易激惹、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会迅速进展至抽搐、昏迷。当身体出现“乱”的症状时,说明热射病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现场急救
新疆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新:一旦发生热射病,早期识别关键信号,并采取正确的处置方式,能极大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快速处置。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后,现场人员需分工协作,在卫生人员抵达前争分夺秒完成初步处置。①迅速脱离热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有条件的可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②迅速去除患者装具及衣物。③采用冷水浸泡的方法进行降温,无冷水浸泡条件时可使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将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冷敷;还可用湿纱布或床单敷盖于身体表面,并用凉水喷洒,配合扇风进行降温。
精准救治。卫生员抵达现场后,需迅速评估病情并实施精准救治。首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用耳温枪测温仪测量核心温度,同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状态的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其次,快速进行降温。除体外降温措施外,还可采用静脉输注4℃~10℃生理盐水的方法,快速降低核心温度。输注生理盐水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剂量,避免引发低体温及心律失常。
持续降温。转运至医疗机构的过程中,要持续对患者进行降温。用湿毛巾覆盖全身或冰袋冷敷降温,救护车内开启空调并调节至18℃~20℃。后送卫生人员还应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同时,提前与接收医院进行沟通,为院内救治争取时间。
专业治疗
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高燕:医院接到热射病患者转运通知后,要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专人接诊、评估,并迅速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进行初步排查。30分钟内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专业治疗。
治疗热射病要遵循“十早一禁”的救治原则,即早降温、早补液、早镇静、早插管、早抗凝、早补凝、早抗感染、早抗炎、早血液净化、早胃肠管理及凝血功能障碍时禁止手术操作。同时,要尽快组织专家进行线上或现场会诊,对病例进行讨论、总结,并制订下一步治疗计划。
做好热射病防治工作,有助于保障训练安全。建议广大官兵和各级医务人员树立“预防为主、科学施训、快速救治”的理念,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救治,防止因热射病影响部队战斗力。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