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
■王建辉

在某红军连的荣誉展柜里,陈列着作者父亲王世明的回忆文章和老照片。 作者供图
滇东南的小城开远,是我们全家人魂牵梦萦的地方。1975年7月的一天,正在开远某部服役的我二哥,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年仅24岁。二哥牺牲后,被部队追记二等功。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当地烈士陵园。今年5月,我和爱人踏上去开远的旅途,为长眠在那里的二哥扫墓。由于进入烈士陵园要经过某部的营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同志帮我们联系了该部的同志。
一
我从小住在部队家属院里,入伍后又在军营里战斗生活了4年。这一次,是我退役40多年后,第一次进入部队营区。走在宽阔整洁的营区道路上,我的耳边似乎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和口号声。前往烈士陵园的途中,我与为我们当向导的年轻战士聊起来。他告诉我,他叫仝浩,老家在山东菏泽,当兵7年了。
走进烈士陵园,一座红色的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格外醒目,镌刻着烈士名字的黑底黄字“英烈墙”庄严肃穆。仝浩告诉我,前几年,当地政府将这座烈士陵园进行了改建修缮,并将散葬的烈士集中迁葬在这里。现在,这座烈士陵园不仅是国防和双拥教育基地,也是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穿过苍松翠柏,我和爱人缓步走到二哥的墓前。看着墓碑上的碑文,我的思绪回到了多年前。
二哥年长我近10岁。1970年,他入伍到云南,当时我还在上小学。二哥到部队后,经常给家里写信汇报他的情况。每次在信的最后,他总会写这样一句话:“请爸爸妈妈放心,我一定在部队好好干,争取早日入党。”1972年,家里收到二哥的来信。当父亲拆开信,读到“爸爸妈妈,告诉二老一个好消息,部队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我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了”时,父亲和母亲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1973年春节前,二哥回家探亲。那时,家里冬天靠烧煤取暖。二哥一到家就抢着干活,将买回的煤面打成煤饼,摊在房前的空地上晾晒。母亲看到汗水湿透了二哥的衣衫,疼爱地说:“孩子,你休息一下吧。”二哥笑着回答:“我不累。我这次探家,就是要帮您多干些活儿。”那些日子,二哥经常和我们聊起他的军旅生活。当他谈到全班团结一致勇夺某项比赛冠军时,我们都对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不久,二哥就要归队了,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为革命贡献力量。”如今,看着二哥的墓碑,想起二哥当年说的话,两行泪水不禁从我的脸上滑落。
擦拭完二哥的墓碑,我和爱人将寄托哀思的50支菊花,庄重地摆放在二哥的墓前。那天,天气很热。让我们感动的是,仝浩始终站在烈日下,汗水湿透了他的作训服,他却全然不顾,一直陪我们完成祭扫。
返回路上,我又和仝浩聊起来。仝浩说:“老班长,今天能和你们一起为烈士扫墓,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特别是知道了您父母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我感到非常激动。您哥哥的事迹,更让我感受到‘军人’二字的分量……”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营区门口。当我和仝浩握别时,他说了声“老班长,再见”,随后向我们敬了一个军礼。
二
回家后,我时常想起在开远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年轻战士仝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虽然只相处了短短几个小时,但仝浩的朴实与坚毅,让我看到了年轻军人身上满满的正能量。我还想起了我的父亲。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那年,上级在陕西宝鸡新组建了一个单位。新单位在秦岭山上,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父亲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就赶往部队就职。不久,他又和母亲商量,准备把家从西安搬到宝鸡。我一听要离开西安,心中很失落,对父亲说:“您资历老,又立过战功,为什么不向组织申请去条件好一点的单位?”父亲说:“我是党员,到哪儿都是干革命工作。”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母亲,早已习惯了军人这种“打起背包就出发”的生活。没多久,我们全家就搬去了宝鸡。多年来,父亲默默奉献的品质,始终感染着我们。我想,自己作为一名老兵,也应该将老一辈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后来,我将今年在党史刊物上撰写的一篇文章拍照发给了仝浩。这篇文章讲述了长征时,父亲所在部队首长王树声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感人故事。我希望仝浩和战友们能学习并发扬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仝浩看了文章后,给我发来一段话:“老班长,我们单位前身就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王树声是我们的老首长。抗战时期,我们的老部队是八路军129师772团,王近山是当时的团长。我们单位前身还是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的部队……”
仝浩的话,让我激动不已。这不正是父亲90年前参加红军时的部队吗?为了证实我的判断,我又将父亲履历中的一页拍下来,发给了仝浩。这一页,有父亲1936年在红四方面军某特务连任战士,及1937年在129师386旅772团1营2连任战士的记录。仝浩看了我发给他的图片后,回复道:“您父亲是我们单位的前辈,他们连和我们连是一个营的。”至此,我的判断得到了证实。仝浩所在部队前身,就是我父亲当年参加红军时的部队。他们营的2连前身,就是父亲抗战时所在的连队。真没想到,与仝浩的偶然相识,竟让我找到了父亲的老部队。
三
几天后,我又收到一条信息:“老班长您好,我是2连指导员郭军。战友给我看了您父亲王世明的履历。我们连队前身就是当年的八路军129师772团1营2连。”随后,郭军又给我发来一篇公众号文章。我连忙点开,一段话映入眼帘:这是一支战功赫赫的红军连队,它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征北战,勇猛顽强,先后荣立特功2次、大功1次,集体一等功3次……连续30年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单位”,连队党支部多次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这支英雄的红军连队,就是第75集团军某旅“特等模范支部连”。
看到父亲的老连队多年来获得的荣誉,我心中激动不已。此后,我精心挑选整理了父亲生前写的一些回忆文章、他战争年代的老照片等,寄给了郭军。
不久,我收到了郭军的信息:“老班长,这些资料很珍贵,尤其是可以让我们的战士更深入地了解前辈的事迹,更真切地感受连队的历史荣誉。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我已经把这些资料放入荣誉展柜里,现在拍照发给您……”
那天,看着展柜里父亲的回忆文章和老照片,想到这一趟“红色之行”意料之外的收获,我心中感慨不已。这一切,皆因红色足迹的指引。我在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88年后,您又回到了自己的连队,又和战友们在一起了……”
作者:王建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