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军地携手完善帮扶机制推进“三无村”创业振兴——
一业兴村 多链融合
■杨 楼 董浩田
正值三伏,秦岭腹地,暑气蒸腾,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丰河村,恒温22摄氏度的木耳大棚内凉意沁人。武警陕西总队商洛支队官兵和该县农技专家,正指导村民调整菌棒间距。这片曾经的闲置地,在部队官兵、县农技专家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成了每亩年收益超万元的“聚宝盆”。
丰河村有406户1247人,人均耕地仅0.8亩,一度是无产业、无集体收入、无人才的“三无村”。2014年,武警商洛支队结对帮扶该村不久,官兵们就发现“给钱给物,用完就完”,脱贫成效不明显,支队单打独斗难有作为。支队党委一班人意识到,要想帮扶有成效,必须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军地合力。为此,他们主动把支队的帮扶工作纳入地方脱贫攻坚规划,与商洛市、柞水县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以及柞水县营盘镇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秦岭地区气候湿润,适合木耳生长。军地协作机制建立后,根据农技专家建议,支队调整帮扶思路,以“小木耳”为突破口,帮助村里建起26座木耳大棚。市、县农技专家专门引进地栽木耳菌包技术,蹲在大棚里手把手教村民种植,使菌棒成活率从70%提至95%,种植周期缩至45天。当年,32户试种村民户均增收2.2万元。“以前种玉米靠天收,现在大棚种木耳,一亩顶过去十亩的收成。”村民张传礼的话,道出军地协同的实效。
就这样,“小木耳”成了“大产业”,丰河村在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顺利过渡。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望着村里冷冷清清的农家书屋,支队官兵萌生了打造“乡村振兴创客空间”的构想。这一想法,得到地方相关部门大力支持。说干就干,他们在改造农家书屋硬件设施的同时,把“招才引智”作为核心任务。在精准梳理该村在外能人名单后,村干部带着军地精心编制的丰河村产业收益测算表和返乡创业政策扶持清单,分赴西安、深圳等地,登门拜访,招贤纳士。
电商达人王磊受到家乡召唤,带着客户资源返乡。如今他在创客空间带村民直播卖货,单场销售额突破3万元,“丰河木耳”也成了网红产品。曾在建筑行业打拼多年的李华,也在创客空间找到展示才华的舞台。他用专业知识改造的民宿,到了旺季一房难求。
“既要凤还巢,也要育新苗。”县农技人员利用创客空间开办起“田野课堂”,培育“新农人”,每周三的讲座,场场座无虚席。丰河村党支部书记骆朝安告诉笔者,乡村振兴创客空间已成为人才回归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乡贤达人和“土专家”的双重“加持”,让村子的全面振兴有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2023年,支队官兵了解到林麝养殖与木耳产业具有互补性后,军地合力又为丰河村建起林麝养殖基地,县林业部门从宝鸡凤县请来养殖专家,定期驻村指导村民以木耳菌棒废料为饲料养殖林麝,让“边角料”变成“香饽饽”,木耳种植与林麝养殖形成互补产业链。现在,该基地年分红超20万元,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军地协力,攥指成拳,丰河村从“三无”实现“三变”:荒山变产业园,农民变技术员,资源变现金,村集体经济从零元跃升至去年的52万元,走出“一业兴村、多链融合”的振兴之路。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