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载磨茧成锋!一位爆破兵向战而行的热血成长路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8-18 11:13:37

    于无声处听惊雷

    ■陆军工程大学某基地某连一级上士  李红义

    夏日,一场工程兵专业训练在陆军工程大学某基地训练场打响。

    “各组按预定分工组织实施!”随着一声令下,各要素闻令而动、密切协同。装甲车驶出一段距离后,遇到大量“障碍物”。

    “爆破组前出!”对讲机中传来指挥员的指令。“爆破组收到!”我作为爆破组组长,用一个简洁的手势,指挥组员从隐蔽处跃出。我们背负沉重的装具和专用爆破器材,迅速抵近障碍区,快速勘察地形,选定最佳装药点。随着几声沉闷的“轰隆”声,烟尘腾空而起,“障碍物”精准爆破。

    训练接近尾声,我再次带领爆破组,携带爆破器将最后一道阻绝墙破除,所有装甲车辆依次顺利通过。

    硝烟尚未散尽,热浪扑面而来,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滑落。抹汗时,掌心磨出的老茧蹭过脸颊。看着组里年轻战士雀跃欢呼的模样,我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也不禁被感染。

    16年前,我最初走进爆破场时,眼里也闪着这样兴奋的光,立志成为班长口中“化雷霆于指掌”的爆破能手。那是我梦想的起点,也是掌心老茧开始生长的地方。

    李红义的勋表。张运 摄

    地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炸坑,四周的坑壁凹凸不平,残留着黑黢黢的爆破痕迹。不远,“从这里走向战场”7个红色大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新训结束,我被分到原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某部地爆排。下连第二天一早,班长就带着我们来到大山脚下的专业训练场。

    “砰、砰、砰……”几声巨响突然划破寂静的训练场,我立刻捂起耳朵,下意识地蹲下身。

    “那边正在进行实爆作业,你们要尽快适应这种声响。”班长告诉我们,爆破兵的任务是在战斗打响后冲在前面为后方部队开路,“咱们炸的是障碍,护的是身后战友,这点一定要牢记。”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冒着枪林弹雨、穿越障碍沟坎的英雄形象,一股豪情瞬间涌上心头。然而,直到第一次参加实爆作业,我才真正意识到,要想成为爆破兵,得经过什么样的考验。

    计算距离、点燃引线、快速撤离,我以为这就是实爆作业的流程,可当我把沉甸甸的炸药捧在手里,大脑突然一片空白。

    “放松,手别抖,稳住……记住,爆破兵最关键的是手稳心细。”班长在一旁细细叮嘱。

    然而,越担心什么就会发生什么。那天,我负责装填的炸药没有引爆——由于紧张且操作生疏,我没把雷管绑紧,点火时又手忙脚乱,结果导火索从雷管中掉了出来。

    “第一次爆破出问题不算啥,但下次绝不能这样!”班长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接连几个晚上,我在学习室反复翻看爆破手册,一遍遍比划装药的角度。为了提升埋雷速度,我在训练场挖出一个又一个雷坑,手上磨出厚厚的茧。为了克服手颤,我随身带着握力器,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练习。

    几个月后的考核中,我负责在模拟雷区开辟安全通路。当最后一声爆破的余响散去,我从掩体后站了起来,班长用力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小子,手终于不抖了。”

    我低头凝视自己握紧的双手,感受到一股从未有过的笃定——我离成为一名合格的爆破手,越来越近了。

    那年,排里来了一批新兵,班长让我给他们讲解爆破知识。我自告奋勇示范如何捆绑炸药块,可班长抓起我绑完的炸药包,往地上一扔,炸药块撒落一地。

    “捆成这样也能引爆!”也许是觉得被驳了面子,我有些不服气。

    “那咱们来试一试。”班长让我把炸药包固定在水泥柱上。当炸药包被引爆,由于捆绑过松,炸点不集中,水泥柱仅仅被剥掉一层皮。看着熏黑的水泥柱,我感觉脸部滚烫。

    “班长,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爆破兵,到底该怎么做?”我鼓起勇气,找到班长。班长讲起他的老班长的故事:“还记得连队荣誉室里,有一张‘爆破尖兵’石强的照片吗?石强是我的班长,也是我的榜样。他的手臂多次被火药烫伤,一次实爆作业中差点炸掉一根手指,但他从未放弃,最终成为爆破能手……”

    “吃过和自己死磕的苦头,就能尝到自我重新定义的甜头。”我突然想起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我把专业知识做成卡片随时背记,模拟训练中身穿几十斤重的防爆服,闭着眼睛练习装药块、接雷管、顺导线……当我把雷管、炸药的脾气“摸”得越来越准,“降服”它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有一次,连队接到处理废旧弹药任务,我主动请缨,向老班长请教经验,随队多次实地模拟、反复演练。抵达任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转移销毁的弹药种类多、型号复杂,一定要注意安全。

    “弹药引信出现异常!”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声音。我们立刻赶过去,发现待销毁弹药引信松动,稍有不慎就有引爆危险。

    “我去拆引信,你负责警戒!”身边战友说着就要上前,被我一把拉住。“不行,引信接口有开裂。”我从背包里拿出探测仪,“你用手电照着接口,我来操作。”

    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我屏气凝神,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经过“漫长”又紧张的几分钟,引信被成功拆除,大家松了一口气。

    然而,危险没有就此结束。没多久,不远处又传来一声闷响——一位战友拆解一枚报废弹药时,弹药意外掉落。

    “快趴下!”我大吼一声,一把将身边战友摁下去,下意识地扑向距离爆炸点更近的战友。所幸,那枚弹药引信失效,并未引爆。

    “我没事……”我挣扎着起身,看到身旁的战友眼眶噙满泪水。“哭什么?”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是爆破兵,性命就是相互托付的。”

    任务结束,回到营区,我们每个人的作训服上都混着汗迹与泥渍——那是团结协作的印记,也是生死与共的见证。

    因为编制体制调整,我所在单位转隶到陆军工程大学。新单位列装了很多新装备,一些传统的爆破技能无法满足新的战训需求。

    “咱们得研究一些新装置、新方法。”连务会上,我的提议遭到一些战友的质疑,“爆破不像其他专业,创新就意味着风险,出了问题怎么办?”

    向战而行,向难攻坚,爆破兵要破除的,从来不只是眼前的障碍物。我钻进学校图书馆,仔细翻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经常吃饭时都在和战友讨论,比划装药结构。战友们说我“魔怔”了,可我心里清楚,爆破兵不能守着老经验过日子,未来战场变了,我们必须跟着改变。

    李红义示范排除未爆弹。张运 摄

    李红义操作排爆机器人。张运 摄

    李红义(右一)教战友进行点火管制作。张运 摄

    李红义(右一)用教练弹讲解如何销毁未爆弹。张运 摄

    一次综合演训保障任务,因为作业强度高,采用传统方法搬运和取用雷管时,容易混淆不同类型雷管,潜藏安全隐患。经过我和战友多次研究改进,一款两用雷管盒应运而生,不仅能快速区分雷管类型,而且材质坚固,具备防水、防火性能。

    我们的创新步伐没有停歇。一次水下爆破任务,现场水流湍急,炸药难以精准放置到预定位置。我和几名战友向经验丰富的教员请教,在实验室一遍遍试验、一次次调整方案,终于研发出可定位的水下快速升降装置,能在复杂水下环境中,将炸药准确无误放置在预定位置,顺利完成爆破。

    后来,两用雷管盒和水下升降装置都申请了发明专利,专利证书被展示在连队荣誉室。专利证书的旁边,还陈列着一排特殊的展品:磨得发亮的雷管钳、几块布满灼烧痕迹的爆破装置……

    前不久,新兵下连参观荣誉室。我特意换上常服,为他们讲解。新兵段文凯指着“毫厘定生死,无声铸长城”那10个字问我:“班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咱们连队的爆破兵精神,是明知引线即将燃尽手却稳如磐石的笃定,是爆破前反复验算不容丝毫偏差的缜密,是面对哑弹用指尖‘读’出内部未知结构的精微,是危急关头护住战友迎向危险的果敢。”

    “以前觉得爆破就是震天动地,原来更是一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博弈。”段文凯盯着我胸前的勋表,继续问道:“班长,你的勋表上的数字都代表什么?我们以后能不能也戴上这样的勋表?”

    荣立个人三等功、集体三等功各一次,6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参加上级比武、重大演训任务……胸前的4排11枚略章,浓缩着我入伍16年来的军旅荣光,背后是从面对计时器冷汗涔涔到复杂环境中精准实爆的一路成长,是把每一次计算都当作生死攸关的决战,是将剪断每一根导线视为履行使命的承诺。

    “好好干,没有什么不可能!”我鼓励着新战友,也在心里对自己说,“未来还要继续加把劲,争取再立新功!”

    (王畅、曹瑞、王利洋整理)

    制图:扈  硕


作者:李红义 王畅 曹瑞 王利洋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