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当上“云端主播”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周 韵
登临六盘山,苍松翠柏间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声音。
站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第76集团军某旅中士马天乐对着手机镜头深吸了一口气。这位宁夏固原籍战士没想到,休假期间竟能以“云端主播”身份,在自己家乡为战友们上一堂特殊的红色教育课。
“大家看我身后这座纪念碑,碑高26.8米,东西两侧分别是毛主席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马天乐的声音夹杂着山风传来,镜头扫过巍峨矗立的纪念碑时,远在连队的战友们传来连连感叹声。
作为土生土长的固原人,他对每处细节都熟稔于心:“六盘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我们当地人称之为‘胜利之山’……”
沿着2.5公里的“红军小道”上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等18组长征微缩景观,在马天乐的镜头里次第展开。讲到“飞夺泸定桥”场景时,他特意停下脚步:“大渡河上空阴云密布,铁索在激流上颤动。当年红军士兵就是这样抓着铁索,在枪林弹雨中为大部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当大家的思绪还沉浸在马天乐讲述的红军故事里,他突然话锋一转,“今天,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不会一帆风顺,必然要历经重重考验、道道险关,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迎难而上,锤炼过硬本领。”
授课完毕,视频那头掌声响起。坐在台下的策划者——某营王教导员颇感欣慰:“这堂课走进了官兵心里。”
“震撼,仿佛身临其境”“这堂课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理解”……授课结束后,马天乐收到了不少战友发来的好评。
马天乐能够成为“云端主播”,为教育课堂带来新变化,离不开该旅对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懈探索。
过去,旅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多为“机关制订计划,基层照单执行”。“一竿子插到底”,看似保证了教育统一性,却忽视了基层教育创新的活力。该旅政治工作部领导坦言,“大包大揽”容易导致教育内容与官兵需求脱节,效果往往是“雨过地皮湿”。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该旅党委决定“简政放权”——时间自主,给基层留足40%的自主教育时间,机关不得插手;内容自主,在上级主题教育大框架下,允许营连结合单位建设实际和官兵现实思想,确定教育主题和具体内容;形式自主,鼓励大胆创新教育形式,情景剧、辩论赛、云端直播等均可探索;主体自主,打破“干部讲、战士听”的定式,鼓励不同岗位官兵走上讲台分享故事。
随着基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一堂堂接地气、冒热气、鼓士气的精彩授课呈现在官兵面前。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官兵站上教育课堂讲台,为该旅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创新活力。
探寻“自主教育”的魅力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周 韵
第76集团军某旅依托军史长廊开展教育,激励官兵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刘爱珍 摄
一段逆袭经历、一场比武考核引发广泛共鸣——
用故事讲道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基层自主教育课的魅力有多大?
站上讲台,第76集团军某旅“金牌狙击手”、中士孔启启还没开口,台下便响起热烈掌声。
这个充满朝气的95后小伙子,身着笔挺军装,胸前挂满一枚枚闪亮的军功章,瞬间吸引台下官兵的目光——1次战备训练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大家都想听听,这些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奋斗故事。
“新兵时第一次打实弹,我被‘剃了光头’,看着干净的靶纸,还以为是自己打错了方向。”孔启启“自嘲式”的开场白,瞬间与台下战友拉近距离,“今天我想告诉大家,起步慢不要紧,只要持续努力就能实现赶超。认准了目标,普通一兵也能逆袭出彩。”
为了提升专注力,孔启启专挑纤细的绣花针穿大米,一天训练下来,食指和拇指被扎得生疼。据枪稳定性训练时,他将弹壳置于枪管上练瞄准,平稳据枪时长从3分钟到30分钟,再延长到1个小时,尽管胳膊肘破了皮,起了厚茧,他依然咬牙坚持……新训考核时,孔启启的射击成绩已达到优秀水平。
“心中有梦想,拼搏有力量。”交流中,孔启启坦言,成为一名狙击尖兵并不容易,脱几层皮、留几块疤是难免的。优异成绩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扎实训练,是汗水凝结的苦功。
台下官兵听得心潮澎湃,眼神里充满敬佩。上等兵袁小迪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所有向上生长的力量,都源自向下扎根的努力。要想练成‘百步穿杨’的绝活,必须下足功夫、练到极致。”
10多分钟的授课,引得现场掌声不断。某连张指导员深有感触地说:“标兵尖兵站上讲台,就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磁场’。他们真实的成长故事,更能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
用故事讲道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针对部分官兵荣誉意识淡化等问题,某连支指导员邀请连队老班长、一级上士毕发云走上自主教育课堂,与大家聊起实弹射击考核的一段经历。
“考核时间从昼间改到夜晚,难度大幅增加。为了连队的荣誉,只有一个字——拼。最终,我们克服高海拔、低气压、夜暗条件等不利因素,打出了好成绩,荣立集体三等功。”粗糙的手掌、黝黑的脸庞、发紫的嘴唇……伴着大屏幕播放的一幅幅画面,毕发云声情并茂的讲述,瞬间将台下官兵的思绪拉回到考核的那段日子。
“没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拼搏劲头,又怎会取得荣誉?”听着老班长讲述故事,新兵杨家昕心头一热。新兵下连时,杨家昕的“存在感”很低,很少主动与战友们交流,一直融入不了连队。渐渐地,他的信心受挫,训练成绩也不断下滑。
毕发云的授课打动了杨家昕。杨家昕决定向老班长学习,努力拼搏。连队骨干陈端伟参加“四会”教练员比武,杨家昕发挥自身电脑特长,为其制作课件;同年兵小张体能基础较差,他主动与其结成互助对子,共同进步……一段时间后,大家逐渐认可了这名新战友,杨家昕也融入到连队大家庭。
一次物理实验、一段精彩短视频创新教育形式——
教育要想“解渴”,既要在内容上下足功夫,还要注重形式创新
一根透明水管、一个乒乓球……某连学习室里,一堂主题为“如何理性看待挫折”的自主教育课开讲,官兵们看着讲台上摆放的几样东西,内心有些疑惑。
“如果我将水管垂直倒置,乒乓球会不会掉下去?”在官兵好奇的目光中,该连张指导员将装有乒乓球的透明水管灌满水,乒乓球瞬间浮至管口处。
“乒乓球肯定会掉下来。”讲台下,一名年轻战士抢答。
随着张指导员将透明水管倒置,管口处的乒乓球竟逆势而上,在透明水管中划出一道轨迹。这一现象,让台下数十名官兵发出惊叹。
为何会这样?大家心中写满问号。
“乒乓球能逆流而上,是因为受到了管内气体压力的作用……”张指导员一边讲解物理原理,一边顺势延伸拓展,“由此可见,有压力并不是坏事。只要正确看待与处理,压力就会变成推举我们向上的动力。面对训练中每一个挑战,我们也要像这个乒乓球一样,迎着压力逆流而上。”话音刚落,热烈掌声响起。
实验非常简单,道理通俗易懂。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列兵鲁宗仁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今年初,他因专业训练考核没及格情绪低落,甚至想申请调离战斗班。“那时的我就像处在管口的乒乓球,压力很大。在班长的耐心开导下,我主动调整心态,凭借刻苦训练,成绩明显提升。”如今,鲁宗仁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已成为同年兵中的“佼佼者”。
“教育资源随处可见,用得好就是育人的‘金钥匙’。”某连陈指导员也讲述了一段授课经历。轻点遥控器,一段休假期间拍摄的短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乘坐“复兴号”高铁出游,车窗外掠过的光伏“银海”与风力发电机转动的“大风车”交织成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画面一转,手机镜头扫过科技馆里的“天宫一号”空间站、“墨子号”量子卫星等仿真模型……每一个画面都跳动着时代脉动,台下官兵忍不住探起身子、伸长脖子望向讲台。
“教育要想‘解渴’,既要在内容上下足功夫,还要注重形式创新。”陈指导员说,为了上好这堂课,他在休假前就开始筹划,主动了解官兵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归队后又精心剪辑素材。
当官兵们被视频中的场景吸引时,他巧妙引导:“大家看到的是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出游便捷,这背后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还有这些‘硬核’科技展品的背后,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一堂课下来,台上陈指导员讲得有声有色,台下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
下士张腾蛟说:“以前觉得教育课就是听大道理,今天才发现,原来这些道理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变化中。” 一级上士陈全则感慨地说:“这堂课让我感受到,这些年,中国取得非凡成就,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奋斗,更加坚定了我矢志强军的信念!”
在展示美丽乡村时,陈指导员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引导官兵认识到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介绍科技成就时,他结合“科技强军”的相关论述,让官兵明白科技创新对国防建设的重大意义。
课堂气氛活跃,陈指导员适时抛出讨论话题:“我们看到的这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科技发展的新成就,背后都有无数人的付出与坚守。身为军人,我们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些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让能力素质与使命任务相匹配。”
话音刚落,台下官兵举手一片。“只有锤炼过硬战斗本领,才能更好担负起使命责任、守护万家灯火”“我们要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勇挑重担、练强本领,确保在关键时刻上得去、打得赢”……
待大家发言完毕,陈指导员总结道:“当我们的青春与民族振兴的脚步同频,当我们的奋斗与改革强军的浪潮共振,这就是新时代革命军人最动人的姿态!”语毕,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为何这堂教育课让官兵眼里有光、心中有感?”正如陈指导员在课后总结时所言,“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引发共鸣。当我们把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发展成就与官兵的岗位实际结合起来,道理就有了温度,教育就有了力量。”
一名老修理工、一个炊事兵走上讲台——
点亮每个人心中的灯,让大家看见彼此的光
干了19年修理工的李刚,没想到有一天能从幕后站到台前,给全连战友上课。
“这是我的老班长传给我的扳手,一直陪伴我执行维修保障任务。”前段时间,某连结合“强军有我”大家谈活动开展自主教育。在彭指导员的鼓励下,李刚拿起一把旧扳手走上讲台,向大家分享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一次演习前夕,坦克某型设备突发故障,老班长揣着这把扳手钻进闷热的发动机舱,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工作数个小时,最终排除故障,确保演习如期进行。”
“抢修快一分,战场胜算就多一分。”这是老班长经常挂在口头的话,也给李刚树立起了修理工的工作标准。
2021年寒冬,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训练场,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训练展开后,某型步战车突发故障。“当时想都没想,我就钻到战车底盘下维修,手也被冻得生疼。” 最终,李刚采用之前总结的“低温拆装维修法”,顺利排除故障,圆满完成抢修任务。
这堂教育课的最后,李刚将扳手郑重交给年轻修理骨干王伟泉,并勉励他“勤学苦练,在战位上继续当好保障打赢的修理尖兵”。
“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鼓舞。”教育课虽已结束,但那把扳手、李班长那双沧桑的手,永远印在王伟泉的脑海,“真正的传家宝不是扳手本身,而是老班长身上可贵的品质。”
鼓励官兵勇敢站上讲台,就能汇聚身边每一束光。在另一个连队的自主教育课堂上,讲台上站着一位略显青涩的青年士兵。他是下士张富翔,没有耀眼的军功章,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
“我知道自己很普通,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张富翔有些紧张地开口,“但指导员和身边战友都鼓励我,平凡的坚守同样值得被发现、被肯定。”
张富翔分享了自己在炊事班的工作日常——凌晨5点多起床准备早餐,为了让战友们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精心研究每道菜的做法;夏日野外驻训,炊事帐篷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站在炉灶前起锅烧油、挥铲翻炒,炉火掀起滚滚热浪,烤得脸生疼。一顿饭做完,脱下围裙,汗水早已湿透衣服……
“当我把冒着热气的饭菜端到战友面前,听到那句‘真香’时,所有的疲惫感都烟消云散。”张富翔腼腆地笑着说。
三尺灶台,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炊事员都任劳任怨,认真完成每一顿伙食保障任务。“虽然我不能像训练尖子那样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但我相信,把每顿饭做好,也是为战斗力贡献力量。”张富翔朴实的话语,让不少官兵深受触动。
每名官兵都是“教育磁场”的一分子,他们的成长故事特别有说服力。课后,下士袁兴森感慨地说:“张富翔分享的故事让我明白,只要努力付出,平凡的岗位也能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教育的真谛,就是点亮每个人心中的灯,让大家看见彼此的光。”该旅领导说,他们鼓励不同岗位、不同经历的官兵走上讲台,让大家看到军旅生涯成长的多样性,激励每名官兵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更好的自己。
亲历者说
将话筒交给普通官兵
■章延鹏
记得刚当指导员时,我总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讲”。1个小时的教育大都是“我讲你听”,从理论热点到人生道理,从警示案例到解读剖析,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灌进官兵脑子里。可我渐渐发现,课堂“抬头率”并不高,大家笔记本上记的大多是授课提纲,真正走心的思考少之又少。
有一次课后和战士们交流,上等兵刘玉豪对我说:“指导员,您讲的这些道理我们都懂,能不能让我们谈谈自己的想法?”他眼里闪着的那道光,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对课堂角色的重新思考——原来我一直在唱“独角戏”,却忘了课堂本应是思想碰撞的地方。
思路一变天地宽。那次自主教育课,我试着把“做合格军人,尽保家卫国之责”这一话题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各班先讨论,再派代表上台分享。下士董源第一个站上讲台,他结合自身学习履带驾驶的成长经历讲起小故事,谈到要把专业练过硬才对得起身上这身军装,话虽朴素,却足以动人。说到精彩处,台下响起阵阵掌声。
那一刻,我明白,官兵心里都揣着一团火,缺的是点燃火花的引子。现在我备课的重点,更多放在如何设计有张力的话题、如何捕捉发言中的思想火花、如何在观点碰撞时把握方向——就像一位“老政工”所言,好的教育者要像炊事班的掌勺人,懂得什么时候该添柴、什么时候该翻锅,让锅里的菜肴越做越香。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