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兵者不循常规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8-19 13:46:35

  善用兵者不循常规

  ■张西成

  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创造过无数个经典战例,这其中令人称赞的就有七亘村重复设伏。此战发生在1937年10月26日和28日,刘伯承同志指挥八路军129师在同一地点,用相同的方法3天两次伏击日军,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敌400余人,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报哀叹:“八路军战术完全不合常理”。国民党将领卫立煌称赞此战是“兵家所忌”的一次大胆的巧妙用兵。

  兵书兵法,作为军事行动的基本方略,来源于历代军事家战争实践的总结,反映战场角逐的普遍规律,所以人们一般不会轻易背离它,否则将招来祸端。但由此也容易形成先入为主、唯兵法是从的思维定式。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逆传统兵法而用之,可能会取得让对手料所未料或料未敢料的效果。刘伯承同志指挥八路军129师在七亘村打伏击,按照“胜战不复”的兵法,一次伏击胜利之后,就得迅速转移,另寻战机。然而,刘伯承同志却打破禁忌,决定在原地再次伏击,结果日寇又一次进入八路军埋伏圈。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是最具不确定性的王国,打仗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对决。历览古今中外那些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其制胜的“绝招”可谓五花八门,但归结其一往往在于他们敢于不因袭于成理、不拘泥于常法,敢于触碰并突破兵书所设定的各种禁忌。兵法讲“背水列阵谓险中之险”,而韩信却恰恰靠“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举战胜了强劲的对手;兵法讲“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而二战期间斯大林却用频频“换将”及时扭转了战场上的颓势;兵法强调“以迂为直”,可事实上“单刀直入”也是一种取胜的有效办法;兵法强调“示假隐真”,可战史上也有不少以“示真”来欺骗对手的成功案例。战争犹如一个千奇百怪的万花筒,它无时不在提醒着人们,战场上的兵家之“忌”,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兵家之“机”。战场上的超常,有时只是超出人们熟知的作战规则,却遵循人们尚未认知的战争规律;有些事表面上看似违背兵法原则,却在更高层面上暗合战争原理。

  现代战争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之下,似乎到了无所不能、无所不用的程度,过去一些不可思议的战略战术,今天却突然登上战场搏杀的舞台;过去一些看似难以企及的高新领域,今天却可能成为战争制胜的主战场。在神奇的高科技魔方面前,似乎哪一种作战戒律都会遭遇到被翻转的可能,哪一条打仗禁忌都面临着被颠覆的境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你若还死抱着过去的“本本”不放,不敢越雷池半步,无异于自捆奔向胜利、赢得未来战争的手脚。相反,你一旦敢于不走寻常路,勇闯无人区,那么收获的将是意外之喜。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打仗我们当然希望指挥员能超常用兵,但绝非仅仅为“超常”而“超常”,关键看是否针对当时的对手、因应具体的情况、达成既定的作战目标,否则用兵之法再奇特、再超常也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会败走麦城。刘伯承同志之所以能在七亘村重复设伏,就在于他看透了当时的战争态势、抓住了日寇的“命门”:日军虽然在七亘村吃过一次亏,但他们向平定地区进行补给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从当时交通条件看,七亘村是日军必经之路,不可能绕道而行。同时,日军指挥官熟悉中国古代兵法,定会以为八路军不会也不敢在七亘村二度伏击。现在,有些人一谈起反常用兵,总想模仿“声东击西”“瞒天过海”“背水一战”等经典战术,但也时常让人感到心里发虚。原因无他,根本的就在于没有弄清楚敌人的斗争哲学、思维轨迹和作战习性,没有分析透战场环境和态势、准确把握实施条件,轻易地把对策设计出来。这样做的后果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闭门造车,出不合辙,“偷鸡不成蚀把米”。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