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长城丨巨浪惊涛!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8-20 08:12:30

  1944年由中共渤海区党委机关报渤海日报社编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介绍》。图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就放手发动群众,通过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战动员,让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劳苦大众第一次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战争,认识了中国,体悟到“有国才有家,打走日本鬼子才能过安生日子”的道理,把无组织的大众融合成一个坚强的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战争的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民战争的这片“大海”,成为吞噬日本法西斯侵略野心的无敌力量,将百万日军牢牢地钉在中国战场,使其无法北上进攻苏联,也无法南下与纳粹德国会师,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关键性的贡献。

敌后抗日根据地:坚实根基与战略支点

  当正面战场硝烟弥漫,大片国土沦丧之际,在敌人的后方,一种新的力量正在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毅然挺进敌后,如同一颗颗火种,撒向广袤的农村腹地。他们不是单纯的军事存在,而是与人民结合,共同构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一伟大的战略创举。

  在华北平原,八路军主力直插敌后,粉碎日军多次围攻和“扫荡”,成功扩大和巩固了晋察冀、晋绥、山东等根据地;在长江南北,新四军坚持游击作战,东进北上,进一步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在岭南大地、万泉河畔,同样激荡着抗日烽火,东江、琼崖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与华北、华中战场形成战略呼应。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活跃在抗日前线的主力,抗击了58%以上的日军和90%以上的伪军,予敌重大杀伤。

  这里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堡垒,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生之地。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三三制”政权,实施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普及教育,中国共产党将千百万散落的农民组织起来,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人民群众不再是战争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正实践者。他们为部队送粮送衣、救护伤员、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正是这片片扎根于人民的根据地,构成了在敌人心脏地带顽强跳动的坚强堡垒,使日军所谓的“占领区”永无宁日,不得不陷入“前线在进攻,后方也在打仗”的战争泥淖,为人民战争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支点和力量源泉。

百团大战:主动进击与战略破袭

  如果说根据地是深广的海洋,那么百团大战就是这片海洋掀起的一次惊涛巨浪,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敌后抗战力量的强大与决心。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及地方武装在华北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000次以上,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攻克据点2993处,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

  百团大战中,指战员上下同心,奋勇作战。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在一线指挥作战;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范子侠对部属说:“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105个团的庞大兵力背后,还有无数民兵、游击队和支援前线的老百姓。为瘫痪日军交通线,河北行唐县3000余名民兵、正定县1000余名民兵及新乐民兵配合八路军,破坏了平汉路正定至新乐间的铁路,并两次炸毁沙河大桥。为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抗日群众经常忍饥挨饿,采取“昼伏夜出、伪装藏匿”的方式,将弹药、粮食、军鞋等物资巧妙运往前线。为抢救八路军伤员,寿阳景上村自卫队员王蝉余等3人随军在火线抢救伤员,第一名队员牺牲了,第二名队员上去又牺牲了,第三名队员接着上,终于将伤员救了下来……在百团大战期间,此类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数不胜数。

  百团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打破其“以战养战”的企图,遏制了国民党内对日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它是一次战略上的宣言: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再是零星的游击力量,而是能够组织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的战略军团。

地道战、麻雀战:人民战争智慧的无穷伟力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还有无处不在、持续侵蚀的暗流与浪花。地道战和麻雀战,便是人民群众无穷战争智慧的极致体现,是将侵略者拖入灭顶之灾的微观战场。

  在冀中平原,为了应对日军残酷的“扫荡”和“三光政策”,军民一体创造了纵横交错、能打能藏、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地道网。它把单纯的防御变成了灵活的进攻,村庄变成了陷阱,房屋变成了堡垒,百姓变成了战士。而麻雀战则如它的名字一样,民兵和游击队像麻雀一样啄食敌人,忽聚忽散,行动敏捷,打了就跑,让装备精良的日军重拳无处可落,终日疲于奔命,精神高度紧张。

  英勇顽强的中国军民开动脑筋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歼敌方法,除了地道战和麻雀战,还有地雷战、水上游击战、交通破袭战等多种形式的武装斗争,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敌后战场给敌人造成沉重打击。

  这些战术,是将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它们不需要先进的武器,依靠的是对地形的熟悉、群众的掩护和无限的创造力。它们让侵略者陷入“看不见、打不着、走不动”的绝境,真正体会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深刻含义——这片大海由每一捧泥土、每一位村民、每一次冷枪组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直至将敌人彻底淹没。


  》》》》》》》》综合整理自:央视网、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等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