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些警惕的目光
——写在“三伏探哨”专栏收官之际
■桑林峰
秋风送爽,岁月静好。无论何时,总有警惕的目光,守望万家灯火,守护家国安宁。
这目光,就是哨兵的眼睛。
今天,本报策划的“三伏探哨”专栏收官。反复品读专栏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哨兵的那双眼睛。
“风吹草动尽收眼底”“慧眼辨识‘战场风云’”“密林深处‘千里眼’”……一篇篇专栏文章中,哨兵的双眼,看穿黑夜、看透天空、看破迷雾,永远保持高度警惕。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每当看到这句话,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哨位、想起哨兵。和平时期,哨位是离“保卫祖国”最近的地方,哨兵是“提高警惕”的代名词。
我们常讲,革命军人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树牢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打仗意识。这些思维和意识,在哨兵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哨兵是辨识“战场风云”的第一道防线,职责光荣,使命重大。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我们能否掌握主动、有效应对,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哨兵是否足够警惕、足够智慧,是否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敌情、第一时间预警报警。
军队打仗,观测先行。我军遂行各项使命任务,都需要观察、判断、决策和行动。现代作战闭环理论,观察也是第一位的。“三伏探哨”,我们探出了新时代哨兵的忠诚和担当,也探出了他们的警惕目光和观察能力。
目光的坚定,源于职责使命。每到一个哨位,记者都会注意到,哨兵的目光始终专注坚定。在他们心中,职责大于天,使命重于山。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因自己疏忽而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最大的荣耀,就是成为祖国最坚强的基石。
目光的自信,源于技能娴熟。哨兵身负重任,事关国家安危,没有过硬专业能力是不行的。要成为一名优秀哨兵,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很多哨兵,不仅练就传统执勤本领,还学会运用各种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完成任务,让他们更有底气守好脚下热土。
目光的精准,源于科技赋能。“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哨兵的目光要视野更辽阔、看得更深远、研判更精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很多哨所,利用无人机辅助观测已是常事,哨兵和“智能哨兵”并肩作战已成常态。有的哨兵介绍,具备AI功能的“空中哨兵”不仅能看穿伪装,还能识别异常情况,自动发出警报,为官兵前出处置争取宝贵时间。一个个哨所的崭新变化告诉我们,科技已成为核心战斗力,哨兵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也逐渐成为现实。
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三九寒冬,我们的哨兵始终忠诚如山、坚守如磐。
“大地睡了,森林还醒着;夜空睡了,星星还醒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哨兵永远保持警惕、时刻准备战斗。
记者探访北部战区海军某油料中继泵站——
“战场血液”滚滚畅流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特约通讯员 付 康
从喧嚣的市区出发,一路人烟渐稀,汽车慢慢隐入荒凉野外。行至一处山脚下,一个小院出现在眼前,这便是记者此行目的地——北部战区海军某油料中继泵站。
正值三伏,暑气逼人。打开车门,热浪扑面而来。该站三级军士长葛鹏带着3名战士走上前,还没来得及寒暄,营院里突然传出几声犬吠。4名战士、1条军犬,就是这个小站的全部“有生力量”。
站虽小,责任却大。驻守战士不仅要承担上级随时下达的油料收发保障任务,还要做好日常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葛鹏是泵站资历最老的兵,其他战士都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油料是‘战场血液’。与油料打交道,再谨慎也不为过。”这是葛鹏传授业务技能时的口头禅。
“经历过险情考验,才更懂得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重要性。”葛鹏告诉记者,一次收发油料作业时,油泵突然传出阵阵异响。凭借丰富经验,他判断可能是管线破损,立即组织对管线进行全面巡查,果然发现一处缺口。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后,他们连夜报请机关选派专业人员前来维修,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现在,科技手段让油料监控、油罐维修等工作更加省时省力。”油料保管员、一级上士黄金宝介绍,在上级机关大力支持下,站里安装了一套自动测量系统。该系统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油料的液位、温度、密度等关键数据,自动传输至营区值班室监控终端。
营房后面,几个白色油罐高高矗立,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油罐旁的空地上,立着一块电子显示屏,屏幕被正午的太阳晒得发烫。记者轻点屏幕,每个油罐的各类信息实时呈现。
记者了解到,过去,官兵需定期攀爬到油罐上方,使用工具逐一测量油料数据,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今有了自动测量系统,只需轻点鼠标,就能精准掌握每个油罐的状况,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三伏天,油料遇上高温,就像坐在‘火山口’,随时可能出情况。”葛鹏擦了擦额头上沁出的汗珠说,收发油料的机房空气不流通,执行保障任务时,他们要伴着设备的轰鸣声,闻着刺鼻的油料气味,汗流浃背地坚守在机房里。
“科技是守护油料安全的最大助力……”油料器材保管员、中士何建森刚接过话茬,就被四周突然冒出的浓烟打断。不一会儿,记者眼前也是一片烟雾。事态紧急,记者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听到监控警报骤然响起。原来,这是上级临机组织的一场消防训练。
“快,‘起火’了!”站里几名战士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他们根据监测系统提示,迅速赶到“火情”最严重的区域,密切配合灭火。葛鹏告诉记者,得益于手上这款集指挥调度、红外监测、智能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终端,他们可实时掌握安全态势、消防信息、气象信息等数据,为保障油料安全筑牢防火墙。
吃过午饭,几名战士带上专业设备,准备巡查管线、检查罐体。葛鹏介绍说,自动测量系统虽已大幅减少油料监测工作量,但实地巡查依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围墙周界巡查、库外管线巡检,对确保油料安全至关重要。
山林闷热,没走多远,记者已是满头大汗。“这不算什么,比这苦、比这累的活多着呢!”葛鹏说,夏季开展清罐作业,才是真正的考验——40℃左右的高温炙烤着密不透风的油罐,官兵身着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在罐内作业。任务结束,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营区外不远处的山坡上,油罐与灌木丛之间横亘着一条防火隔离带。葛鹏说,这是他们用手锯、镰刀清理出来的。前几年,战士们巡查时发现,灌木丛中落叶密集,存在火灾隐患,便自己动手开辟出这条防火隔离带。
据悉,针对该站地处山林,任务区占地面积广、防火压力大的实际,上级为油料罐区、露天泵站安装了具备全天候监控功能的热成像系统和森林防山火系统,能有效检测驻地周边火情。一旦出现烟雾、火情或热源,系统都会第一时间报警,为官兵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赢得时间。
说话间,司泵员、中士杨乃超打开背包,取出一架无人机。指尖轻点,接入围墙周界监控系统的无人机平稳升空,航拍画面同步传输到屏幕上。杨乃超一边紧盯画面,一边调整无人机姿态和速度,确保能清楚查看管线状态。
预警快速响应、信息实时回传、火情自动甄别……记者不禁感慨,有了科技赋能,油料保障更加智能高效。
更让记者感慨的是,尽管保障任务艰巨繁重,安全风险压力巨大,这个小站,已连续数十年保持安全无事故的纪录。守住安全底线的密码是什么?营区墙上那句醒目的队训或许就是答案——全天候精细保障,无假日优质服务。
采访结束,记者正准备乘车离开,值班室电话突然响起,上级下达了新的保障任务。看着战士们有条不紊展开作业,记者深感,那管线里奔涌的,不仅有宝贵的燃油,还有他们滚烫的青春、沸腾的热血……
科技是核心保障力
■毕笑天
在海军某油料中继泵站采访,记者的直观感受是:地广、人稀,责任大。小站只有4名战士,却承担着油料收发存储、安全警戒等重要任务,肩上的担子和压力可想而知。面对日复一日繁重枯燥的任务,战士们变压力为动力、化责任为行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技术落后的年代,战士们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人工增“量”确保油料保障畅通无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战士们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手段,靠技术提“质”推动任务完成得更加精准高效,成为科技强军的最佳注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保障力。构建高水平训练保障体系,科技赋能既是方向也是路子。面对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加强新技术新手段的学习应用,以科技赋能不断提升部队保障力,努力开创我军训练保障新局面。
扎根小站 初心不改
■北部战区海军某油料中继泵站中士 杨乃超
从士官学校毕业分配到泵站之初,偏僻的驻地、落后的条件,让我一度深感失落。很长一段时间,我始终无法适应“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枯燥单调。
“全天候精细保障,无假日优质服务”,印在营区墙上的这句队训,让我渐渐静下心来。一次次跟着老兵执行任务,一次次保障战舰顺利出海,让我对小站的价值和岗位的意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以往,处置特情耗时费力、效率不高;如今,有了科技手段助力,油料管控更加科学高效。这些年,小站的软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升级,油料保障手段越来越先进,我们完成使命任务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看着小站里的各类信息化设施,我不禁感慨:虽然减少了风吹日晒、改变了巡查方式,但我们守护小站安全的初心从未改变。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付康整理)
忠诚坚守 青春无悔
——聆听来自探哨现场的心声
站在哨所极目远眺,连绵的边境线如同一条墨色丝带,“祖国”二字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在哨所采访期间,聆听官兵讲述哨所这些年的变迁,观察科技发展给哨兵执勤带来的便捷,我被深深地震撼着,也为官兵的坚守深深地感动着。
曾几何时,哨兵只能靠脚步丈量边境线,一不小心就可能在深山密林中迷失方向。如今,电子地图上条条通道清晰可见,红外观测仪穿透层层浓雾,监控探头遍布每一处关键点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信号,听着电话里巡逻战士报告“无异常情况”,我忽然懂得了:他们守的,从来不只是界碑,更是身后万家灯火。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守着这个山脚下的泵站,一晃好些年过去了。看着科技带给哨位的变化,过去人工攀罐量油料的场景历历在目。
科技赋能让保障作业更加高效,但大家守好油库的忠诚与担当不会变,不怕吃苦的劲头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不会丢。“全天候精细保障,无假日优质服务”,不仅是队训和承诺,更是我们扎根小站、初心不改的写照。我会继续带着年轻战友,把根牢牢扎在这片土地,无论炎夏寒冬,巡线、查库、保障,须臾不松懈。这就是我们对使命最忠诚的回答。
——海军某油料中继泵站三级军士长 葛 鹏
我是西北大漠的“气象哨兵”,我的“哨位”在数据织就的天幕下。风向、风速、能见度,这里的每一组数据都是战鹰起飞的通行证,每一次预报都是空天安全的“护航灯”。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当战鹰乘着我们预报的气流升空,当机翼掠过每个精准的气象节点,我感觉到无比骄傲和自豪。那一声声轰鸣、一组组数据,都承载着我们奋斗的热血青春,激励着我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哨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空军某部气象台列兵 矫昀恒
“我守阵地一阵子,阵地记我一辈子。”哨所围墙上的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坚守深山。
巡山守山是个苦差事,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哨所的每名战友都自觉把平凡普通的“小我”融入到守护国之重器的“大我”之中,确保阵地安全稳固。
随着越来越多高科技装备投入使用,我们履职尽责更加便捷高效。装备虽然在不断优化升级,但我时刻牢记入伍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并愿为之不懈奋斗。
——火箭军某旅无名哨所战士 杜远帆
我的“哨位”,在群山深处通信台站的值勤席上;我的“战场”,在方寸屏幕的数据洪流间。从初到台站时对业务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将数据烂熟于心,我一头扎进智慧巡检系统里,理清国防光缆的每段走向、每个节点、每处风险。
我深知屏幕数据的背后,是班长们用脚步丈量的崎岖巡逻路。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守护畅通”的责任心、“胸中有图”的使命感永不过时。守护这条深埋地下的“国防信息动脉”,就是守护万里河山的心脏与脉搏,这是我的无上荣光!
——信息支援部队某通信台站列兵 徐嘉泽
炽热三伏,我踩着发烫的巡逻路,向深山哨位挺进。虽然汗水迷眼,却让我“探”到了科技带来的改变——昔日官兵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的山脊,如今被红外探头折叠成“一方屏”;曾让哨兵狂奔的“一缕烟”,在热成像里化作脉冲,秒级告警。
大山依旧,哨位换羽。“探哨”归来,我脑海里时常闪现“智能哨兵”的执勤场景。科技正在改变生活,也必将改写战争规则,“科技代差”甚至可能形成“降维打击”优势。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精武强能,不断提升驾驭科技装备本领,让科技切实发挥核心战斗力作用。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半个多世纪前,我的外公当兵时就担负过南京长江大桥守卫任务。如今,我接过他的钢枪,也成为一名守桥卫士。
虽然执勤时常常面对高温、尾气、噪音等考验,但相比外公当年“用铁脚板丈量忠诚”,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我们铺开了一张立体防控网,执勤效率大大提高。
科技装备的应用和执勤手段的变化,是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缩影。在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争气桥”上,我将传承老一辈守桥官兵的光荣传统,甘为大桥奉献无悔青春。
——武警南京支队某中队中士 高润泽
(董洪源、周睿辰,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吕伟等整理)
本版照片由谢华麟、任高瑞、彭友达、苗广林等提供
版式设计:马剑铮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