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界碑,我们一起描红”
——新疆哈密市暑期大学生“青春边关行,共铸同心圆”活动侧记
■郝 宣 闫勇昶
当新疆大学社会实践队的大巴车驶进巴里坤戈壁时,哈萨克族学生马丽亚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大地没有了草甸,湖泊也不见了踪影。车窗外,风卷着沙砾掠过低矮的山丘,远处的雪山平添了几分孤寂与苍茫——巴里坤,这个曾让她倍感熟悉的地方,如今却以另一副面孔,展现在了她和同伴们的眼前。
山河壮美,边关路遥。新疆哈密军分区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团委联合组织暑期大学生“青春边关行,共铸同心圆”活动。当年轻的学子与可爱的官兵并肩走过长长的边防路,一场激荡心灵的青春对话自此刻进彼此记忆。
“困难被踩在脚下,胜利绽放在戈壁”
某边防连的荣誉室木门被缓缓打开,扬起的微尘在光束里翻滚。入口处的一张黑白照片,是大学生们参观的起点。照片上有5位身着羊皮大衣的军人,他们牵着骆驼站在界碑旁,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戈壁。
“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62年,连队老前辈留下的。当年,他们靠着几匹骆驼和两口铁锅,在这片无人区扎下了根。”荣誉室讲解员、下士刘新亮皮肤黝黑,在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时,言语间满是敬佩。
大学生周明轩推了推眼镜,把脸凑到玻璃展柜上,凝视许久。倏地,他抬起头来问道:“他们脸上‘黑黑’的斑点,是冻伤吧?”刘新亮点点头。
“哪个是连队的传家宝?”来边关之前,大学生们都做了“功课”,知道每一个边防连队都有一茬茬官兵用心守护的“传家宝”。
中士王阿华,从一个展示柜内拿出一个变形的搪瓷缸说:“这就是其中一个。一次上山巡逻,老连长王建国踩空滑落,用这个缸子顶在头上,挡住了滚落的石块。”
“不是有钢盔吗?”有人问道。“在他滑落过程中被剐蹭掉了……”
接下来的参观,大学生们被一本褶皱的日志吸引。泛黄的纸张上,用蓝黑色的钢笔字迹记录着:“1998年7月15日,给养员梁家庆哭了。他徒步100多公里背回来的青菜全蔫了,蹲在伙房门口抹眼泪,说对不起战友们……”
“100多公里,徒步!他的肩背得勒出多么深的血痕,他的双脚得磨出多厚的茧子……”深受震撼的大学生们不禁热议起来。继而,他们又陷入了沉思。
夕阳拉长了营房的影子。驻足刻着“发扬勇士精神 当好国门卫士”大字的照壁前,该连干部介绍:“1965年,官兵们住地窝子,点煤油灯。如今,恒温空调、卫星电视、智能监控系统一应俱全。正是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下,困难被踩在脚下,胜利绽放在戈壁……”
“勇士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的界碑”
车子开往边境。大学生刘存在车厢内给同学们讲解起军用背囊的用法:“水袋管要从领口穿进去,这样巡逻时不用卸背包就能喝水……”4年前,刘存曾在陆军某部服役。
到了点位,停车熄火。巡逻官兵和大家徒步前行。褐色的山脊,在天际划出锋利的弧线,脚下的砾石被踩得咯咯作响。
“班长,你当兵的时候经常巡逻吗?”一名战士问到刘存。“有巡逻任务,不过还是训练多,摸爬滚打,火热得很……”
军营中,“班长”不仅仅是一个职务,有时还是对老兵的尊称。战士的一声“班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班长,你猜我擅长啥?”“跑步?”
“对,还有射击,比武拿过名次。”看着战士自信高扬的眉尖,刘存给他竖起大拇指,“厉害!”
头顶的烈日,把大地晒得滚烫。疲惫、炎热,曾让官兵担心初来乍到的大学生跟着巡逻会吃不消。然而,大家一路分享故事、一路相互鼓励,不知不觉间走了很远很远。
“瞧,那就是354号界碑。”带队干部的一声提醒,宣告了此行目的地已到达。打开漆桶,浓浓松节油气味在干燥的空气中弥漫开来,刘存第一个蹲下身去描红。就在那时,他的膝关节发出了一声轻微的响声——在一次演习中,他的膝盖受过伤。
马丽亚木半开玩笑地说:“刘班长,你的军旅故事有所保留哦。”刘存听后,笑着挠了挠头。
此次边关行,对其他同学来说是观摩、是体验。而对刘存,更像是“回家”。他知道“不少边防官兵已多年未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也知道“在干燥酷热的戈壁滩上坚持训练,得克服多少困难”,更明白“在以寂寞为伴的哨所服役,没有毅力,根本坚持不下来”……“不是我保留,而是这里的战友付出得更多。”刘存说。
“来,大家都来。祖国界碑,我们一起描红。”画笔在官兵和大学生之间轮流传递。当描完“国”字最后一笔时,马丽亚木对刘存说:“我的爷爷是护边员,他曾说:‘雄鹰飞过的地方,是我们的牧场;勇士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的界碑。’在这里,我看到了勇士的乐观开朗,以及无畏和坚韧。”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离营前的下午,大学生和官兵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有关于参观荣誉室的,也有关于巡逻和帮厨的。马丽亚木拿出冬不拉,弹唱起民歌《故乡》,“我的故乡,哺育我的热土……谁不爱养育我的故乡——母亲,你的秀丽让我如此欣慰和感叹……”
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大学生和官兵聊起更多的“共同话题”,“我们上国防教育课,还有国家安全形势课”“新生入学有军训,要学叠‘豆腐块’”……中士吴海峰是大学生士兵,他说:“想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活都有哪些改变?”之后,年轻人互换了联系方式,还约定了今后互勉共进。
一路走来,大学生张雅婷很少说话,可她的边关行却走了心。她发挥医学专业特长,整理了一本厚厚的医疗卫生防护笔记,上面记录着热射病预防知识,跌打伤处置流程,还有防晒伤指南……她对官兵说:“这是我此次到边关的收获。把它送给你们,希望有用。”
离别,如期而至,大学生们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枚正面是354号界碑图案,背面写着“青春边关行,共铸同心圆”的纪念章。那是官兵用一块块边关石磨出来的。
大巴车启动,官兵在营门列队。隔着车窗,大学生们用力挥手。告别,再见。很多人流下泪水。马丽亚木站起来,对着窗外大声喊道:“边关,记得我们曾来过。”接着,她带头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此时,戈壁滩上也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一支钢枪手中握,一颗红心献祖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