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首都高校实践团师生前往黑龙江边防——
边境线上的青春对话
■尹永跃 宁 赫
实践团师生和荣誉军人合影留念。万 杰摄
实践团师生为界碑描红。王灿灿摄
莽莽白山,汤汤黑水。
盛夏的北疆,千里沃野铺展着生机盎然的画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高校20名师生组成的实践团,前往黑龙江边境一线,走向国门、走进军营,与边防官兵共同开展“大国边疆”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交流,共话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8月1日,实践团一行先来到黑龙江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与荣誉军人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建军节。
98岁的老兵孙长祥与人民军队同龄,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孙长祥病床前,师生们听老人家属讲述他在平津战役中只身炸碉堡的战斗故事,并向孙长祥汇报他们的实践见闻。
实践团成员还走访了军旅作家、一级伤残军人顾世宝等,采访记录这些“最可爱的人”在人生“第二战场”继续发光发热的故事。
了解到几位荣誉军人是音乐迷,实践团师生精心策划了一场饱含深情的快闪合唱。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伴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师生们共同唱响《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情至深处,在场的荣誉军人、医护工作者自发加入。
“《我的祖国》这首歌的作词及演唱者都是人大校友,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地点和特别的人共唱这首歌,我感到特别高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吴禹说。
带着荣誉军人的嘱托,实践团师生来到武警黑龙江总队鸡西支队某部。
“杀!杀!杀!”训练场上,实践团师生观摩队列与刺杀操演示。在官兵的指导下,师生们还近距离参观了先进武器装备。
“以前在杂志网络上看过这些武器装备,今天终于看到了实物,真是太过瘾了。”“军迷”周明亮兴奋地与同学讨论。
中队荣誉墙前,中队长刘润钊介绍了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背后的故事。了解到中队长期资助的2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想要报考北京的一所高校,实践团成员康瑜娜和何汶珊当即邀约:“我们在北京等着你,到时候一起去天安门看升旗!”
在此行第三站——被誉为“世界最小界河桥”的密山口岸白棱河桥前,青年学子与武警官兵一起为中俄312(1)号界碑描红。
“激动!这是我第一次亲手触摸到界碑,第一次真实感受到国家边关的概念。”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张蕊说。
随后,在界碑前,师生和官兵一起分享交流。
“不怕有多难,就怕不敢干!”讲起经过105天训练后顺利担任今年第九届亚冬会护旗手的经历,武警黑龙江总队鸡西支队战士崔志航眼神灼灼,脸上掩不住的自豪。
他的身旁,身着红色实践服的方阳也讲述了自己的冰雪故事——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担任志愿者,闭环服务50余天,用青春向世界展示“温暖的雪花”风采。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随着讨论逐渐深入,师生和官兵心中都有了清晰的答案——用努力织就梦想,以实干书写担当。
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师生还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杨子荣烈士陵园、东北老航校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走访戍边兴边互贸点位、民族团结示范村镇等,了解边疆地区的发展变化。
据悉,“大国边疆”实践活动自去年开展以来,已走过9个陆地边境省份,45个陆地边境市。实践团成员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体悟戍边人的牺牲奉献。他们将在开学后适时开展“大国边疆”论坛讲座,分享行走边疆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边关、心系边关,和边防官兵一样,用忠诚诠释信仰,用行动报效祖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