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本里的文学课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9-01 08:35:56

日记本里的文学课

■韩 光

在我书柜的一侧,静立着数十本日记。它们像时光的素描笔,记录着我生命的轨迹。小学时那泛黄的软皮本,页角还蜷缩着橡皮屑的残骸。初中用的硬壳笔记本,四边已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包浆。高中精装本的扉页里,至今夹着几片干枯的银杏叶。而当兵后的墨绿色记事簿,每一道折痕都刻着军营特有的直线与棱角。这些日记本以缄默的姿态站立,像一排时光放映机,忠实地保存着我成长的年轮。

有时,我随手抽出一本,指腹掠过封面细密的纹理,那些褪色的字迹便如同被按下了播放键,将往昔的光影一帧帧投射在记忆的幕布上—我看见那个在台灯下咬着笔杆的少年,看见钢笔尖在纸上洇开的墨痕,甚至闻到了训练时的硝烟味。

它们携带着往昔的温度,或许是晨读时沾染的朝露气息,抑或是夜灯下浸润的暖黄光晕。纸页翻动间,我恍然领悟:最宝贵的写作课,不单单在名师的课堂上,更隐匿于那些与自我坦诚相见的私语之中。每一笔略显青涩的描绘,每一处迟疑不定的改动,都是文字最原始也最真挚的呈现。

记得在入伍前一天,我特意买了一个日记本,准备将军旅生活和个人思绪记录其中。有次野外拉练,我在日记里抱怨“脚底的水泡像嵌进肉里的玻璃碴,每走一步都疼得倒抽冷气”。写完后却想起父亲说的“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样”,又补上一句“但看见前面班长的背影,忽然觉得水泡也没那么疼了”。这种自我对话,让我真切地把握如何表达内心。

军营生活紧张有序,写日记让我有了难得的放松时刻。有一天站岗结束后,身心俱疲的我,在日记本上细细地写下:“月光穿过岗亭的窗户,斜斜地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投下一片片菱形的光斑。它们轻轻摇曳,就像是远方亲人寄来的无声信件,带着温暖与关怀,静静地躺在我的脚边。”这样即兴捕捉,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

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细腻地观察生活,如何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这些宝贵的经历,都成为我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

汪曾祺曾言:“写日记时,应努力学习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力求语言的精美。”受此启发,我便开始尝试。譬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后,我尝试以保尔·柯察金的视角来描绘连队的训练场,记录下炊事班切菜时“刀锋与砧板碰撞的节奏”。这些略显笨拙的模仿,正如新兵练习队列动作一般,让我在反复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文学表达的韵律。

当年的日记,不仅帮我回忆起新兵时期的点点滴滴,而且还为我日后的业余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我的小说《新兵纪实》正是基于日记内容,经过艺术提炼与加工而成。马烽先生曾将日记素材比作“工具箱里的零件”,此言不虚。比如,在描写新兵们手忙脚乱打背包的场景时,当年的日记为我提供了生动而细腻的细节。

时至今日,我给连队里的文学爱好者分享经验时,总建议他们从日记起步。这是真切体会:当你在日记里认真描写班长示范战术动作时的身姿,军旅文学的力量感便有了;当你记录下夜间紧急集合时的心跳声,文字的感染力就活了。写作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它就生长在每天记下的军营生活里。

有一位作家曾说:日记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是每天对自己心灵的剖析、检点和洗涤。坚持数年,才能看到它的好处。

多年的实践证明,这话说得非常对。我写下的这些日记不仅是军旅生涯的见证,更是文学梦想萌芽的苗圃—每一页都在培育未来的可能。而我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提笔的虔诚,像士兵爱护武器那样,珍惜每一个可以记录的时刻。


作者:韩 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