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雷霆 潜心砺剑
■张 帆 本报记者 张 新 李 岩
军容严整、步伐铿锵,身着墨绿色军装的火箭军方队,以威武雄壮之势,昂首阔步走来。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10年来,沐浴改革强军的春风,火箭军将士按照“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核心标准要求,忠诚铸魂、潜心砺剑;新型导弹不断入列,“东风家族”人丁兴旺,发展形成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里长街,火箭军方队列阵受阅,既是血性忠诚之阅,也是打赢能力之阅。今天,这支代表战略导弹部队亮相的新锐之师,走出龙宫阵地、深山密林、大漠戈壁……集结在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导弹我操作,我听党指挥。”这是火箭军官兵的忠诚底色,也是锻造战略铁拳的胜战密码。方队队员王文波是一名导弹操作号手,他对胜战密码的理解,源自爷爷讲述的抗战故事。
“每次讲起当年的战斗,爷爷总是提起冲锋在前的党员。”年少时,王文波并不完全理解党员是什么,直到来到部队,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看到执行任务党员站排头的时候,他才明白“党员”二字的分量。
执行阅兵任务前,单位专门组织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革命先烈忠贞不渝、牺牲奉献的精神激励着王文波。他说:“坚定信仰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越过礼毕线,队员徐浩文感受到心灵的洗礼、信念的升华,放在衬衣兜里的两张烈士证随着心跳共振。1938年,徐浩文的大爷爷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二爷爷后来也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他说:“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把生命献给党,给后代留下生动的人生课。今天,我带着祖辈的烈士证接受检阅,希望他们能看到今日盛世。”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苦难的过往,昭示着人民军队只有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59年前,第二炮兵光荣加入人民军队战斗序列,一代代战略导弹兵隐姓埋名、艰苦创业,践行对党忠诚誓言,形成以忠诚为核心的“三爱精神”“高原火箭兵精神”“红川精神”等精神谱系。
当队员李金石走过礼毕线,他用脚步丈量天安门广场的梦想终于实现。而在长安街的另一头,他的战友朱灏,正乘坐导弹发射车朝着天安门方向驶来。
同一阅兵场,不同参阅方式。李金石和朱灏本是火箭军某部导弹操作号手,他们刻苦训练,成为同批战友中最先上岗的号手。直到那年,某新型导弹列装部队,李金石被抽调到新组建单位。自此,他们站上不同号位。
时隔多年,没想到能在阅兵集训点相遇,他们约定“以最佳姿态展示火箭军的新气象、新面貌”。
对于李金石和朱灏来说,这是一次跨越山河的相聚。对于一支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多种型号装备的战略军种部队来说,这是一个集中展示力量的平台。近年来,火箭军装备迎来跨越式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毁伤威力越来越强、作战样式更加多元。
新时代的火箭军将士,伴着催征的战鼓,以生龙活虎的练兵气象、引而待发的备战姿态,时刻等待着党和人民的出征召唤。
此次光荣受阅,擎旗手张星有着特殊情愫。一次爱国教育课上,张星听闻驻地13名无名烈士的抗战事迹,专程前往祭奠。松林下、墓碑前,张星和战友们列队告慰先烈:“落后挨打的时代已经结束,‘东风’系列导弹飞得远、打得准、威力大,我们打赢的底气更足了。”
80年悠悠岁月,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革命先烈以铁骨战强敌、用血肉筑长城的血性胆气激励着今日之师。10年来,火箭军推动系列演训活动“扩容升级”,持续打造“剑锋”系列比武品牌,一批批“剑法”接连出炉,中国战略铁拳越攥越紧、越来越硬,战斗力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阔步新时代,砥砺新征程。火箭军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敌对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