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 英姿飒爽
■贾二兵 本报记者 尹 航 刘颖函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此时此刻,新时代的巾帼民兵正昂首走向天安门。作为女子徒步方队,她们向世界展现出当代民兵的新形象、好样子。
这是一支承载着光荣历史的队伍。受阅队员有的来自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抗战时期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民兵队伍,有的来自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独特战法发源地的民兵组织,有的来自新中国成立后作出新贡献、发挥新作用的民兵群体。
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民兵与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相伴而生,与人民军队的缔造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中,广大民兵在敌后战场与日军进行周旋,开展规模空前的人民游击战争,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提供人力支持、物资供应和勤务保障,配合主力部队有力打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人民战争的不朽篇章。
参加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身着沙漠蛙式作训服的女队员们,以飒爽英姿向先辈致敬。
行进的方阵中,受阅队员黄伊蕊下颌紧绷,勾勒出坚毅的脸部轮廓。黄伊蕊来自陕西省富平县民兵应急连,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红色讲解员。父辈讲述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色故事,激励着她勇担传承老区红色精神的重任。
抗战时期,中国民兵规模达到260万人以上。“对当时的民兵来说,家门就是营门,脚下的土地就是战位。”黄伊蕊表示,“作为新时代民兵,我们一定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不负使命,不负韶华!”
天安门广场战旗猎猎,来自天津“盘山民兵连”的王米佳身姿挺拔如松。激昂的军乐奏响,民兵先辈们冒着炮火配合八路军转送伤员、刺探情报的坚毅身影,仿佛浮现在她眼前。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王米佳动容地说:“红色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我们一定不负‘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让英雄薪火代代相传!”
横线、纵线、斜线,线线齐整;臂线、脚线、枪线,刀削斧劈……巾帼民兵以巍然的方阵、如虹的气势,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为民兵。平时,他们奋战在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只要祖国一声令下,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锦绣南国到白山黑水,民兵队伍遍布祖国大地,在一次次演训任务中锤炼筋骨。
方队中,第12排面排头兵先萍目光如炬。年仅19岁的她,是一名来自海南的民兵。和先萍一样,方队中还有很多年轻的面孔,她们是新生代民兵的代表。
战争形态发生深刻演变,民兵队伍建设必须向战聚焦,瞄准支援保障打赢未来战争的目标。近年来,一支支部队急需、打仗急用的民兵新质分队陆续入列。从庞大走向强大、从精干走向精锐,新时代中国民兵支撑打赢的能力不断提升。
参战支前,民兵是战斗员;建设家园,民兵是排头兵;抢险救灾,民兵是突击队。
当战靴砸向地面发出铿锵之声,队员高燕再次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她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服役,现在是一名扎根基层的民兵连连长。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燕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山林,用汗水守护每一户安宁。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服务人民。”高燕的故事,是许多民兵的生动写照。他们将在部队练就的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带回家乡,当先锋,打头阵,坚守在边防一线和维护社会治安的前沿,用行动筑起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
受阅方队走过检阅区,领队李依潼眼神坚毅,姿态昂扬。“中国民兵是一把永不卷刃的尖刀,祖国有我,请放心!”作为河北易县坡仓乡民兵营营长,她曾奋战在抗洪抢险救灾任务一线。在断水、断电、断通信、断网络的危急关头,她挺身而出,承担起老弱幼群众的转移工作。
风雨兼程、征途如虹;奋斗不息、薪火相传。队员们表示,走下阅兵场,她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以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素质,向党和人民交出精彩答卷。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