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式机枪:烽火岁月的火力传奇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兵器大观 > 陆战      2025-09-05 16:20:33

  捷克式机枪:

  烽火岁月的火力传奇

  ■强裕功 赵 力  

捷克式机枪。资料图片

  在中华民族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一款来自欧洲的轻机枪凭借出色性能与良好的适配性,成为中国军民抵抗侵略者的重要武器。它就是被士兵称为捷克式机枪的ZB-26轻机枪。这款枪械不仅是20世纪初军工技术的经典,还见证着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捷克式机枪由捷克布尔诺兵工厂于20世纪20年代研发,定型后迅速投入量产。其设计初衷,是为步兵班组提供灵活且持续的压制火力。它采用轻量化设计,适应中国多山地、丘陵的复杂地形。其可靠性极高,即便在沙尘、泥泞等恶劣战场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射击,故障率较低。它的点射精度同样出色,既能压制敌方火力点,又能掩护己方步兵冲锋。

  捷克式机枪摒弃了传统重机枪的水冷套设计,改用枪管外散热片与可快速更换枪管的组合。这一改动摆脱了对水源的依赖,在缺乏水源的华北、西北战场优势显著。这些战场适配特质,让这款轻机枪被中国大规模引进与仿制。

  1925年,中国政府首次引进捷克式机枪。彼时,中国军工体系薄弱,无法自主研发制式轻机枪,捷克式机枪凭借出色的适配性与可靠性成为最佳选择。1930年后,中国开启大规模仿制。金陵兵工厂率先以其为蓝本定型国产轻机枪,汉阳、重庆等地的兵工厂随后跟进。为了适配中国战场,国内兵工厂在仿制过程中还进行了针对性改进:统一弹药口径,使其与主流步枪、重机枪共享弹药,从而降低后勤压力;部分兵工厂为机枪加装刺刀座,以满足近距离作战需求。

  全面抗战爆发后,捷克式机枪被广泛应用于战场。台儿庄战役中,机枪手用捷克式机枪组成交叉火力网,单日击退日军数十次冲锋。相较于正面战场的阵地战,敌后战场游击战对武器的机动性要求更高,轻量化的捷克式机枪恰好契合这一需求。八路军、新四军常将其用于伏击战:士兵携带机枪隐蔽在山道或公路旁,待日军进入射程后,先以机枪压制,再配合其他武器发起冲锋。百团大战中,数挺捷克式机枪便能压制日军碉堡,为破袭任务争取时间;新四军“反扫荡”时,捷克式机枪还用于“麻雀战”——机枪手与步兵交替转移阵地,通过灵活射击来迷惑、消耗日军。

  当然,捷克式机枪并非完美。其弹夹容量有限,与日军重机枪对射时火力持续性不足。抗战后期,部分仿制型号因原材料短缺,性能略有下降。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捷克式机枪以“够用、可靠、适配”,成为抵抗侵略者的“火力支柱”。

  岁月流转,战争的烽火早已消散,但捷克式机枪的身影并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在许多军事博物馆中,仍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捷克式机枪。这些沉默的“老兵”静静陈列,枪身上的每一道划痕,都是那段烽火岁月的鲜活印记。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