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抗大的“育才之道”
■韩 炜
抗大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抗大制定了著名的“三句话”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三句话”,对于今天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加快建设一流军事院校、培养一流军事人才,全面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人才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抗日战争是艰苦的长期的。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就要增加抗日力量。办学校,办抗大,是增加抗日力量的一个办法。”抗大正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创建和发展的,是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习主席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军事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官兵素质的重要渠道。部队是拳头,军校是源头。源头不活、拳头难硬。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战争的冲锋号,最先在军校吹响。
坚定政治方向,锻造忠诚之魂。办学治校,第一位的是讲政治。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培养教职员的政治觉悟,指出“把加强思想教育、转变世界观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1937年8月,他专门为抗大教职员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新征程上,广大军队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铸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建军要求贯彻到军事教育全部实践中,确保军事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锤炼艰苦作风,彰显良好形象。1936年,抗大随中央机关转移到保安。当时的保安,只有破庙烂窑洞、马厩和牛棚。抗大师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己动手建校舍,建成了一座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壁为黑板、以石头为桌凳和讲台的大学堂。新时代的军校教员,也要当良好作风的“排头兵”,不能满足于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员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坚持内外兼修、德才并蓄,追求正心正道正派、慎独慎初慎微,涵养干净担当、不染一尘的纯洁品德,砥砺事业为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楷模。
培塑战略思维,聚焦为战育人。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根本属性是姓军为战。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给抗大学员上课强调要“提高战略空气”,坚持“把最知名的学者请来当教员,把最优秀的学员留下来当教员,把高级将领动员来当兼职教员”。今天,军队院校要狠抓实战化教学改革,不断拉近从课堂谈兵到沙场演兵的距离,有针对性优化学科专业、建强师资力量、创新训练模式、加强手段建设,加大院校教员同部队、机关干部交流力度,通过外送培训、交叉代职等多种途径,在“没有围墙的战争学院”中实现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在战训实践中培育能战之才、敢战之才、善战之才。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