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上井冈山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10-16 18:02:07

  十上井冈山

  ■陈汉忠

  五百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金秋时节,我站在黄洋界哨口,眼前翠色如海,脚下云雾蒸腾,远处一面红旗雕塑刺破青天,犹如不熄的火炬。

  还在念小学时,我就对井冈山充满向往。那炮声隆隆的黄洋界、印着红军足迹的挑粮小径,还有毛委员的故居、八角楼的灯光……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后来,我参军入伍,成了当年井冈山红军的后来者。军人对井冈山的崇敬是源自骨血里的。从军几十年,我曾先后10次登上井冈山。每一次我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撼。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初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火车一路“哐当”,抵达茨坪时,暮色已吞噬了天边的山脊。那时候,土路坎坷不平,开车如舟行浪涛,招待所的条件也极其简陋。管理员抱歉地说:“咱井冈缺煤少电,对不住了!”

  到第二天上午,我去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将我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芦溪河畔的艰难跋涉、朱毛会师的红旗招展、黄洋界保卫战的惊心动魄……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如此波澜壮阔。为了扑灭革命的火种,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疯狂“围剿”。石头过刀、茅草过火的“三光政策”,让井冈山遭受了空前残酷的蹂躏。但井冈人没有屈服,他们从血泊中站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拿起武器,继续战斗。

  沿黄洋界陡峭的山道缓缓而下,入目是一片高耸的竹林,一位胳膊上套着红套袖的老人正在林间忙碌。井冈人很是好客,见我满头大汗,老人立即将我让进不远处的小竹屋,从一节磨得发亮的竹筒里给我倒水。交谈间,我了解到老人姓林,12岁就在井冈山参加赤卫队。他护卫的这片竹林,当年曾是红军与敌人激战的地方。当时,他奉命与战友扼守竹林下的一个隘口,战斗整整持续了大半天。他们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等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就用竹制的弓箭射击、用石头砸……后来,敌人溃退了,可有3位战友长眠在了竹林。说到这里,老人老泪纵横:“我活下来了,但我忘不了牺牲的战友,现在守着这片竹林,就像仍和战友们在一起。”

  我被这位可敬的井冈老人触动了,他本可安享清福,却心甘情愿地护卫这片洒着战友鲜血的竹林。沉默了一会儿,老人又说:“解放30多年了,井冈山人每年还要吃国家不少补贴……我们心里不好受,愧对先烈呀!”我的心又震颤了一下,多么可敬的井冈人!当年他们用红米饭、南瓜汤支援了革命,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并未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家园。

  回去后,我把井冈老人的故事讲给战友和家人,他们无不为之感动。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井冈山,却没有再碰到这位老人。当地民政局老局长曾动情地告诉我,像老林这样的功臣,在井冈山有很多。

  1996年10月,正值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我带领驻南京空军部队的一个摄制组去井冈山拍摄一部内部纪录片。这是我第6次上井冈山。在八角楼旁的大枫树下,我们巧遇已经退休的原南京军区空军政委肖前将军。当时,老政委正在给他的儿女们讲历史:“是毛主席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后来井冈山的红军来到万安,我也加入红军。如果没有红四军,就没有今天的我……”老政委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红军老战士,曾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二次至第五次的反“围剿”斗争。当年红军撤离瑞金,他随同中央机关在于都河畔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曾任中央警卫团政委,担负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光荣任务。他说,这次他专程携儿女来到圣地,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胜利来之不易。

  当他得知我们在井冈山拍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录片时,连连说“好”,并欣然同意参与我们的拍摄。在红军无名烈士墓前,老政委深情地向先烈们致以庄重的军礼。作为当年红军队伍中的幸存者,面对先烈牺牲的红色山冈,老政委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抚摸着墓碑,说起当年保卫井冈的那场惨烈战斗。那时,因敌强我弱,大部队被迫向赣南、闽西转移。留下坚守井冈的,是当年平江起义的队伍。战斗异常激烈,阵地前躺满了敌人的尸体,牺牲的红军战士保持着冲锋姿势,犹如一尊尊钢铁雕塑。那面布满弹孔的军旗,仍在阵地上猎猎飘扬……我无法想象当年战斗的惨烈,也无法知道在这巍巍山冈上,安息着多少先烈的英灵。唯有一点我明白,他们是为了革命的星火不被扑灭,为了理想和信仰而牺牲的。

  我又一次登上井冈山,是在2015年。此时的井冈山,已是一片生机勃勃:沥青马路修到山巅,撤县设市后的城区更加整洁宽阔。在五龙潭风景区门口,我们被一家拥军小饭店的招牌吸引住了。店主是一名退伍的空军雷达兵。退伍后,他来井冈山旅游,秀美风光让他流连忘返。后来,他把新婚妻子一并带到井冈山,在这开起了旅游饭店。战友相逢格外亲,他热情为我们准备地道的井冈美食,红米南瓜粥、烟熏笋干、荷包鲤……每一道菜都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一家竹器厂,我们还目睹了工人用现代化工具操作机器的场景。自动生产线上,工人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精美产品,竹椅、竹篮、竹席、竹工艺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

  如今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足万担”早已成为历史。科技开路、脱贫致富,已成为井冈山改革开放交响曲中辉煌的篇章。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吟着毛泽东的《重上井冈山》,回味一次次井冈之行,我感慨万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井冈山始终挺立,它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革命的艰辛与辉煌,展现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也辉映着井冈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岸身影。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