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英国持续强化防务合作
■石 文
日本F-15J战斗机降落在英国科宁斯比空军基地。
近段时间,日本和英国防务互动频次增加,协作范围扩大。有分析认为,日英两国防务合作升温是“北约印太化”策略与日本自卫队外向化发展趋势引发的连锁反应。不过,受多重因素限制,双方合作呈现造势大于实质的特点。
展开多项合作
近日,日本航空自卫队完成代号“大西洋之鹰”的跨洲际部署行动。日本首次向欧洲派驻战斗机,由4架F-15J战斗机、2架C-2运输机及2架加油机组成的机群降落在英国科宁斯比空军基地。报道称,此次行动是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与英国国防大臣希利8月底在东京举行会谈的重要内容,双方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防务能力建设和安全合作。日本方面还提及,此次战斗机赴欧是对2016年英国“台风”战斗机访日的回访。
就在“大西洋之鹰”行动开始前,日英海上协作已先行展开。8月,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停靠日本横须贺港,并与日本“加贺”号直升机驱逐舰、F-15J及F-35战斗机展开联合演习。其后,日本海上自卫队“曙”号导弹驱逐舰加入英国海军航母编队,赴菲律宾海等海域实施为期约2个月的远海部署。对于两国海上合作的未来方向,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詹金斯表示,英日两国海上军事互动将“更趋紧密、更注重细节”,双方计划建立航母互访机制。他同时透露,2030年前,英国将组建一支规模更大、包含有人与无人作战力量的航母编队出访日本。
在防务协作持续推进的同时,日英两国在军工领域的合作也同步深化。航天领域,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与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Vu卫星公司达成合作,计划构建卫星星座系统,目标在2030年前建成包含100颗观测卫星的天基卫星群,主要用于地表情报采集。无人装备领域,英国多家无人机研发企业在英国防务展期间,向日本自卫队相关部门及合作机构针对性推销小型无人机模型。战斗机研发领域,两国共同表示,将加快新一代战斗机项目(GCAP)研发进程。英国方面明确,将在今年底前敲定项目首批合作方案,推动项目正式进入设计开发与制造阶段。水下装备领域,双方将探索在“奥库斯”联盟框架下,开展水下技术等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双方各有所图
报道指出,英日两国在军事领域持续走近,本质上是双方基于自身利益的相互利用。
对英国而言,其希望通过拉近与日本的关系,更多介入印太地区事务。近年来,英国将印太地区定位为长期战略重点区域,持续寻求在该地区建立行动支点。日本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拥有较完备的机场、港口及后勤设施,能够降低英国介入该地区的军事成本。例如,除阶段性派遣航母编队执行远洋部署任务外,英国决定在印太地区常态部署2艘作战舰艇,并依托日本港口进行停靠。
对日本而言,其希望借助外部力量,逐步实现“国家正常化”目标。近年来,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推动日本自卫队外向化发展,这一趋势受到其国内和平力量反对。为此,日本意图通过引入英国等域外国家参与印太事务,为自身行动营造所谓“符合国际主流”的舆论氛围。同时,日本希望通过与英国联合开展战术训练,提升自身作战能力与远海投送能力。此次“大西洋之鹰”行动中,F-15J战斗机跨洲际部署的实践,被外界视为日本对未来常态化海外军事部署的预演。有日本国内智库称,与英国合作可以为日本“融入北约军事合作框架、逐步降低对美国的单一依赖”积累条件。
合作黏性不足
有外国军事专家指出,日英防务互动表面热络,但两国深度合作受地缘战略不同、实力水平差距及核心利益各异等因素制约,合作黏性存在先天不足。
英国的防务重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及大西洋地区,日本则聚焦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这种战略侧重差异,使双方缺乏向对方核心利益区域投入大量资源的足够动力。因此,两国开展的联合军演、远海巡航行动等,往往呈现“阶段性造势多于常态化合作”的特点。例如,此次日本舰艇随英国航母编队完成2个月部署后便返回母港,未参加后续协同行动;日本“大西洋之鹰”行动也更多体现象征性意义,其机群在欧洲实际飞行次数有限,且未开展实质性联合训练。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由多国海军舰艇共同组成,这一配置暴露出英国海军兵力不足的现状。日本海上自卫队则因缺乏独立作战指挥体系,难以在高端战术协同中承担主导角色。双方自身能力短板,将进一步加剧协作中的矛盾。在日英F-35B战斗机交叉着舰训练中,双方因装备数据共享、指挥权限划分等问题产生分歧,一体化协同效果有限。
受区域安全立场不同的影响,英国对日本自卫队外向化发展保持有限支持态度,不愿深度介入日本与周边国家的争端。日本对英国维系全球影响力的目标,也难以提供实质性支持。短期内,日英防务合作难以突破表面热络实质有限的局面。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