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逐江海——中国古代战船(中篇)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10-23 14:49:13

  千帆逐江海——中国古代战船(中篇)

  ■曹 波

  春秋至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对抗日益激烈,战船在频繁的战争中作用日益凸显,促使各国纷纷重视水军建设。偏处西陲的秦国为对抗楚国,亦扩建水军,设立造船场兴建战船,其水军出巴蜀、据楚都、下岭南,兵锋直指番禺,威震一时。这一趋势延续至秦汉时期,以多型战船为基础的水军,正式成为历代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军事力量。

  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战船建造呈现出铁木结合的新特点:以铁制工具建造战船,以铁制构件装配战船,以铁木构造的船具推进和操纵战船,以铁制兵器装备水军。这种技术革新始于战国,兴盛于秦汉,至隋唐五代达到鼎盛。大型水战逐渐成为常规作战形式,并常与陆战配合实施。本篇简要介绍战国至五代十国时期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战船。

  楼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其显著特点是上层具有多层建筑,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故而得名。汉朝时期,楼船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汉武帝为征服南越,曾建造众多大型楼船。据记载,汉朝楼船高10余丈,通常为3至4层,各层分别设有舱室、女墙、战格等设施,为士卒提供战斗依托和防护。作为主力战船,楼船成为汉朝水军的标志性装备,故汉朝水军又称楼船军或楼船士,水军统帅则称楼船将军。三国时期,东吴建造的5层楼船可载3000余人,船上列矛戈、树旗帜,巍峨如水中堡垒。隋朝水军装备的大型楼船五牙舰,在隋灭陈战役中作为舰队指挥核心,凭借高大的船体和拍竿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时期,造船业进一步规范化,并对楼船的形制构造进行改进,具体原则以作战需求为准,而非单纯追求船高楼多,可见该时期更注重实战性能。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设有楼船指挥使一职,比如闽王王延钧从子王仁达就曾担任此职。

  蒙冲,又作艨艟,是中国古代一种以速度著称的轻型战船。其船体狭长,覆以生牛皮作为防火之用,两舷各开数个桨孔以插桨橹,船舱四面皆设有弩窗、矛穴,兼具防护性、机动性与攻击性。该船型在汉朝已发展为水军主力装备,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中,东吴曾以蒙冲、斗舰为纵火船,点燃后冲向曹军水上营寨,一举烧毁曹军战船。

  斗舰最早见于东汉水军编制,三国时期成为东吴水师主力装备。这种战船舰舷两侧设有垛形女墙作为防御工事,女墙下开有孔穴,便于士兵操桨行船。在船舷之上还建有一层名为“棚”的平台,平台上再设女墙,形成重楼结构,从而获得居高临下的攻击优势。其关键特征是“上无覆背”,即顶层是露天战斗平台,便于士兵使用弓弩射击和长兵器格斗。至南北朝时期,斗舰仍被用作城防水域的战术屏障。在唐平萧铣之战中,作为割据江南的梁政权统治者的萧铣,曾大规模使用斗舰作为水军主力装备。这一战例被记入《新唐书》,表明斗舰服役时间跨度超过500年。

  走舸是一种轻便快速的小型战船,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对赤壁之战的记载‌。该船型结构较为简单,船上桨手多、兵卒少,故能灵活机动、往返如飞。走舸虽载兵卒不多,但皆为精锐勇猛之士,可乘敌不备突袭敌船、斩将夺旗。赤壁之战中,走舸曾作为战术辅助船只与蒙冲协同作战,点火之后更成为吴军紧急撤离的重要载具。

  海鹘是唐朝水军制造的一种中型战船,其船体设计仿照海鸟形态,采用头低尾高、前大后小的流线型结构,并在舷下两侧安装形似鹘翅的浮板,船名由此而来。这种浮板设计能有效削减横向海风对船体的作用力,显著提升航行稳定性,使船只即便在风浪中也能保持平衡而不倾覆‌。在白江口之战中,唐军舰队以海鹘船等170余艘战船组成编队,通过夹击战术成功击败倭军千余艘战船。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