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祖国的背影
■郑茂琦

丹东市位于鸭绿江下游北岸,一江之隔,便是朝鲜新义州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丹东是祖国战略大后方的最前沿。这里的山丘、桥墩、江水和建筑等,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那天,我走进驻守于此的陆军某旅军史馆,不期然与一张老照片相遇。它静静地悬挂在墙上,黑白的光影里记录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情景:江边被白雪覆盖,江中是一座简易便桥。志愿军长长的队伍正踏着冰雪,徒步通过便桥向朝鲜战场开进。前面的队伍已踏上朝鲜土地,而后面的队伍还连接着祖国的大地。
很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画册,都曾采用过这张历史照片。讲解员田紫莹自豪地对我说:“这张照片是我旅黎民同志拍摄的我军徒步跨过鸭绿江的画面,当时他正担任第64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
这张照片最早发表在《解放军画报》1951年第4期上,与周巍峙谱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同时发表,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此后,这张照片很快被国内各大报刊转载。
黎民是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1951年2月,志愿军第64军奉命过江,黎民带领电影队和文工团的同志,在鸭绿江边为过江部队做宣传鼓动工作。2月18日下午,黎民在鸭绿江边一边做宣传工作,一边给过江的部队拍照留念。当志愿军第64军——这支百色起义时组建的红军团列队过江时,黎民望着军容严整、步伐坚定的队伍跨过便桥,便以全景的方式,拍下了这个永恒的历史画面,为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在这里采访时,我的思绪不断被那张照片缠绕着。为什么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当人们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时,内心仍会泛起层层涟漪?当年志愿军官兵跨过鸭绿江时,他们中是否有人曾回头望过祖国?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对身后的祖国产生过无限温暖的感情。
采访中,我遇到了一级军士长刘岩清。他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但无论专业技能还是军事体能样样过得硬。他告诉我,当兵以来,自己一直都在拼。一次,在备战上级组织的比武考核中,为攻关某新型装备操作技能,刘岩清一头扎进了装备车厢里。然而意外发生了,他右手中指和无名指不慎被装备挤压受伤,术后医生说需要静养3个月。为了不给连队拖后腿,他下定决心,既然手需要静养,那就专攻腿上功夫。
那段时间,他手缠白纱布,穿着沙背心练长跑的身影屡屡在营区出现。蹲起、蛙跳带来的震动让手指钻心般的疼,刘岩清每次都咬紧牙关……
当聊到我在军史馆看到的那张照片时,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鸭绿江的水我喝了20多年了。”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守护丹东,守护祖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
他又指着窗外的几栋小楼说,这是志愿军入朝前指挥机关旧址,我们的先辈就是在这里立下保家卫国的誓言,然后奔赴江岸,跨过了鸭绿江。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着窗外那几栋小楼。朝阳为红砖屋顶镀上庄严的金辉,这些历经风雨的建筑,无声地把我引向了历史深处。
《在志愿军总部》一书中,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在写到志愿军入朝前指挥机关时说:“安东(丹东前称)镇江山是当年东北的八大景之一,也是安东的一个制高点。山上驻着一个雷达站。我去后,住在山脚下的一排老式建筑公寓里,兵团政治部的同志也都住在那里。一天晚上,邓华、洪学智、解方和我仔细研究军委来电,感到形势越来越紧张,战争很可能提前到来,准备工作必须加快……”
1950年10月的安东市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美军飞机轰炸朝鲜新义州市燃起的大火,映红了鸭绿江水,滚滚浓烟遮蔽了与朝鲜新义州一江之隔的丹东。
循着资料指引,我来到九连城镇马市村,在江风拂面的岸滩边,找到了照片上那座浮桥的遗址。眼前湍急的鸭绿江水绿得可爱,江心伸出一片沙丘,仿佛被蓝天罩着、青山围着、绿水浮着。虽然历经70多年的沧桑风雨,但山川依旧,对面山形几乎与历史照片完全吻合。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位于丹东市区的两座大铁桥目标较大,是美军飞机攻击的重点目标。这座便桥地处偏僻乡村,比较隐蔽,很少遭到敌机的空袭。因此,大批的志愿军部队从这里过江,众多的作战物资也从这里运往前线。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随着志愿军部队陆续撤离丹东,此处临时性过江地点便失去了作用,了解这座桥情况的人也越来越少。后因鸭绿江汛期洪水,这座临时便桥被洪水冲毁。
如今,这里除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外,江面已经看不出任何痕迹。后来,通过大量的调查与核实,这张记录志愿军过江历史照片的拍摄地点才终于被确定。
后来,在采访该旅“红四连”指导员史博文时,我又聊到那张照片,他神情坚毅地说:“朝着火光前进是我们的荣誉。”采访中,我忽然听到手摇警报器发出“呜呜呜”的响声,一场拉动演练开始了。战士们迅速背起背囊,急步冲向楼前整齐列队,随即转身跃上运输车……
我望着窗外,仿佛看到当年志愿军官兵跨过鸭绿江的背影。我想,在他们情不自禁回头用目光向祖国告别之时,他们应该知道,祖国人民在等着他们凯旋。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