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纪念馆抗战专题展览开幕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11-05 09:09:07

    中共一大纪念馆抗战专题展览开幕——

    “愿以此身长报国”

    ■中国国防报记者  吴晓婧

    展览一角。受访者供图

    10月20日,“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幕。展览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融合历史、考古与科技元素,为参观者带来多维观展体验。

    山西吕梁南村烈士墓出土的老式军装纽扣与子弹,河北肃宁雪村战斗烈士墓出土的多枚铁门钉,安徽全椒新四军烈士墓前的纪念木牌……展览现场,362件珍贵展品静静陈列,让参观者恍若置身一座立体的记忆长廊。

    “这次,我们特意选择敌后抗战、战地医疗、守墓寻亲这样的小切口,讲述与抗战相关的故事。”策展人、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工作人员渠雨桐介绍,此次展览以抗战烈士遗骸发掘与分子考古成果为基础,分“青山埋忠骨”“捐躯赴国难”“丹心照归途”“精神励后人”4个叙事单元,讲述发生在山西吕梁、河北肃宁、安徽全椒三地的抗战故事。

    “青山埋忠骨”单元,以一场跨越80年的寻亲之旅为引子,展现埋葬在方山县的一批普通战士在抗日战场上的成长与牺牲;“捐躯赴国难”单元再现肃宁雪村突围战中军民共赴国难的悲壮历史;“丹心照归途”单元讲述全椒当地村民三代守护新四军烈士墓的感人故事;“精神励后人”单元以艺术展项与互动体验构筑可感可思的精神传承空间。各单元运用幻影成像、3D打印等技术手段,打造互动式、沉浸式展陈场景,还原抗战英烈的生命轨迹。

    “DNA鉴定让多位无名烈士重获姓名,锶同位素分析追溯烈士的来路与征途,病理创伤鉴定还原战场的残酷,颅面复原技术让烈士容颜跨越时空再度清晰。”渠雨桐表示,“科技考古技术让历史更有温度,而历史也让技术变得更有温度。”

    一楼展区,等比例复原南村烈士墓发掘场景的沙盘模型前,围拢了不少参观者。伴随光影闪烁,烈士遗骸图像被精准投影到模型上的一个个方形凹坑中。“烈士遗骨上,清晰的弹痕、严重的感染痕迹与简陋手术留下的截肢断面,都是当年艰苦作战的见证。”讲解员介绍。

    在“南村烈士体质档案”互动系统前,观众在讲解员引导下,按下相应编号按钮,查看烈士体质档案信息。“这些并不是一个个冰冷的遗骸样本编号,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名烈士的事迹都是一部生命的史诗。”观展时,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常常停下来进行补充讲解。对于文少卿而言,此次展览是对他带领的团队10年跋涉之路的一次总结。自2015年起,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文少卿团队致力于烈士遗骸鉴定、为烈士寻亲等工作,先后完成1600多具疑似烈士遗骸和100余位疑似烈士亲属的DNA鉴定工作。10年的努力,围绕一个朴素的愿望——“为无名烈士找回丢失的名字,找到回家的路。”

    展览末尾以全椒当地的栗子树为设计灵感,创设了一处名为“生命之树”的沉浸式致敬空间,“生命之树”下方的黄土分别来自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今天你们驻足凝望,每一朵敬献的花,都是跨越时空的回答——他们从未被遗忘。”


作者:吴晓婧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