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岁老兵与九十七岁指导员跨越七十五年的重逢——
“指导员,我总算找到你了”
■徐艺洋 中国国防报记者 荣俊运

抗美援朝老兵宋英(左)和雷玺(右)共同回忆当年的岁月。秦 美摄
“指导员,我总算找到你了!”
“这么多年了,没想到我们还能相聚在这繁华盛世!”
11月7日,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9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雷玺握着97岁的老指导员宋英的手,知心话儿说不完。
这是他们阔别75年后的重逢。当天,当汽车驶入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透过车窗看到等候已久的宋英时,雷玺迫不及待隔着车窗敬礼。走下车来,两位鲐背之年的老兵紧紧相拥,布满皱纹的手相互拍打着对方的背,泪水顺着脸颊无声滑落。
前些天,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雷玺,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抗美援朝老兵讲战斗故事的报道,才知道昔日的指导员宋英不仅健在,还和自己在同一个城市。第二天,他便请干休所干事赵娇帮忙:“宋英是我的第一任指导员,请你一定要帮我找到他,我有太多心里话想对他说。”
这不是简单的“寻亲”。1949年6月,雷玺从湖南嘉禾入伍,1950年秋担任46军136师408团某连见习文化教员,宋英是该连指导员。1950年11月,雷玺调至团宣传股,两人就此分开,再也没联系过。1952年7月,他们几乎同时入朝作战,但没有交集。回国后,雷玺一直在东北工作直至离休。宋英先后到南京、河北等地任职,离休前才调到原沈阳军区炮兵学校工作。尽管这30多年同在一地,但两人并不知道彼此的消息。
根据报纸上的相关信息,赵娇拨通了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的值班电话。为慎重起见,两个干休所工作人员分别找出两位老兵的档案进行比对核实,最终确认报纸上报道的宋英,就是雷玺要找的指导员。
“你是我军旅路上的引路人,是你教育我要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75年后再次比肩而坐,雷玺拉着老指导员的手,泪水夺眶而出……
初中学历的雷玺刚到连队时,一度难以融入。在宋英的教育引导下,他主动来到班排教战士读报识字,帮他们写家信。渐渐地,他和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还记得在湘西剿匪,你单枪赴会的场景吗?一枪没发,咱们就把几十个土匪给收编了。”回忆当年,雷玺神采飞扬。
“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胜过千军万马!”说起往事,宋英也十分激动。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咱们连打了不少胜仗,也有不少战友永远留在了战场上……”想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两位老兵唏嘘不已。
“你我都是幸存者,替他们看到了如今的盛世,也替他们感受了党和人民对老兵的尊崇。”宋英说。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聊到兴起,雷玺唱起了当年初到连队时宋英教会他唱的第一首歌《跟着共产党走》。在他的带动下,宋英也站起来打起节拍……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分别之际,两位老兵再次拥抱,刚擦干的眼眶又湿润了。
“你是我兄弟,我是你大哥,我们要好好活着,替战友们多看看这日新月异的祖国。”
“好!指导员,你也要多保重,下次我再来看你!”
起身时,两位老兵互敬军礼的手,久久不肯放下……
作者:徐艺洋 荣俊运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