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这就是中国优势 | 科技优势(二)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里程碑式创举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2-06-07 10:22:30

这就是中国优势?科技优势

【导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是一种豪情与诗意,也是当今中国正创造的奇迹。中国人对未知的好奇、对探索的渴望、对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推开了一扇扇崭新世界的大门:空间探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科学……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


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飞天的壁画,从火药火箭的发明到明代万户飞天的壮举,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激情和想象,描绘着自己的美好愿景。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30年来,中国航天人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航天之路。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空间交会对接、第一次太空授课、第一次进驻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人始终不懈努力,奋力拼搏,向着星辰大海不断进发,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3名航天员奔向太空。(图源:新华社)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3名航天员奔向太空。(图源:新华社)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

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器,其名字“神舟”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参加飞船研制的各单位征集而来,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谐音。原型机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而其发展型号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11年11月1日发射的神舟八号为其正式定型型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图源:央视新闻)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图源:央视新闻)

神舟飞船在设计之初采用三舱一段结构,即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四部分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的生活区,装有各种在轨支持设备;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的工作区;推进舱为飞船提供动力来源;附加段是为将来与其他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准备用的,从神舟七号开始,附加段被正式的空间对接机构所取代。

目前,神舟飞船已经实现了核心元器件国产化,但仍在逐步提高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大程度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不受威胁。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四号任务,神舟飞船已经成功实施9次载人发射任务。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图源:央视新闻)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图源:央视新闻)


神舟飞船新增这些黑科技

·新型热控外衣抵御200度温差

在空间站建造阶段,神舟飞船会被其他舱体持续遮挡,长时间无法被太阳照射,最低温度甚至低于零下100摄氏度。有时局部区域又会持续受到太阳辐照,最高温度超过100摄氏度。针对外部极端的高低温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科研团队利用宇宙空间以热辐射为主要热量传导方式的特点,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神舟飞船“家族”设计并研制了一款神奇的控温“外衣”──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

低吸收,顾名思义就是涂层材料自身具有较低的太阳光吸收特性,可有效减弱太阳辐照导致的温度升高。低发射,则指涂层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可有效阻隔飞船内部向外部深冷环境的辐射漏热,避免舱内温度不断降低。

这件黑科技“外衣”性能此前已在神舟十三号飞船上进行了验证。在超过200摄氏度的大温差与长期低温、强辐射的空间环境中,飞船的舱内环境温度能够始终控制在18至26摄氏度,经受住了长达半年的在轨考验。现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次身着新型热控涂层“外衣”,开启空间站任务新征程,继续守护航天员安全。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执行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任务,9月27日16时41分许,翟志刚打开了神舟七号气闸舱舱门,迈出了中国人的太空第一步,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图源:央视新闻)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执行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任务,9月27日16时41分许,翟志刚打开了神舟七号气闸舱舱门,迈出了中国人的太空第一步,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图源:央视新闻)

·在对接机构里打造一条“生命通道”

从飞船进入空间站并不简单。稳稳停靠空间站后,航天员首先要打开飞船返回舱的舱门,来到飞船轨道舱舱门前。此时,轨道舱的前端主动对接机构和核心舱的被动对接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条直径80公分、长约1米的通道,这就是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门廊”,在这里,航天员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取出“钥匙”打开通往核心舱的双重保险门。

对接通道打开后,航天员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大的密封舱,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安全,整个密封舱的密封性至关重要。神舟飞船的密封圈采用双圈设计,安装在主动对接机构的对接面的T型凹槽里。这种设计可以确保在零重力和恶劣的空间环境效应情况下,不会从对接面脱落,使密封性能得到双重保护。科研团队对密封圈的材料也进行了长达6年的攻关,解决了普通材料在低温环境中的“脆变”特性以及长期工作后材料老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为航天员打造了一条密不透风的“生命通道”。

2011年11月3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技术人员通过大屏幕观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对接全程。(图源:央视新闻)

2011年11月3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技术人员通过大屏幕观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对接全程。(图源:央视新闻)

·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迭代发展

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是建设空间站的关键技术,关乎着任务的成败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回顾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历次任务,中国载人飞船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的返回精度。如果以代际划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采用的标准弹道自适应制导方法,可谓第一代返回技术。自神舟十二号开始,采用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精度更高、适应性更强、更智能,可谓第二代返回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返回任务执行效率,缩短地面飞控实施时间,提高航天员返回舒适度,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了快速返回地球模式。系统采用了和神舟十二号相同的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科研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神舟十三号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


神十四开启太空探索新征程

2022年6月5日7时5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图源:新华社)

2022年6月5日7时5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图源:新华社)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在轨飞行6个月,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以及建造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创下多个“首次”:

神舟十四号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

神舟十四号与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将首次迎来其他航天器(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访问,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亲身见证并推动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

神舟十四号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

神舟十四号将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6名中国航天员齐聚太空,见证逐梦太空征程上的新奇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四号是神舟十三号的应急救援飞船,于2021年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创造了待命长达7个月的纪录。进入空间站时代,无论是长二F运载火箭,还是神舟载人飞船均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的能力。所以,在神舟十四号发射之前,神舟十五号也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做好了准备。


神舟出征,接驳寰宇

上下与共,再启征程

祝愿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

工作顺利

期待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

平安归来


(资料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网、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新网、文汇报、中国航天报)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