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伊阙之战:白起大破韩魏联军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2-12-08 14:45:16

  伊阙之战

  ■于涌泉

  

伊阙之战示意图。

  伊阙之战是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大破韩、魏两国联军的作战。战争中,白起利用韩、魏两军互相推诿,不愿先出击的弱点,巧布疑兵牵制韩军,并通过战略迂回的方式先攻打魏军。之后,受到威慑的韩军遭到秦军夹击,溃败而逃。此战是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一战,秦军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中原扩张。

  大战爆发

  垂沙之战后,齐、韩、魏三国的同盟关系进一步巩固,共同对抗秦、楚等国。公元前298年,齐国联合韩、魏等国共同攻打秦国,最终迫使秦国割地求和。战后,蒙受打击的秦国展开一系列报复行动,将邻近的韩、魏两国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公元前295年,秦国派兵进攻魏国,攻占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次年又发兵攻韩,秦国将领向寿攻占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白起夺取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面临巨大威胁的韩、魏两国联合起来,尽发国内精兵前往伊阙,对秦国展开反攻。

  “伊”指伊水,“阙”意为门。伊水从对峙的西龙门山、东香山中间穿过,形成一个天然门阙的形状,故称为伊阙。伊阙属山间谷地,山高道狭,易守难攻,且不利于大军列阵,这对此后战争的走向起到重要影响。

  韩、魏两国联合伐秦,韩国主将为暴鸢,魏国主将为公孙喜,皆为参加过垂沙之战的名将。秦国方面,主政的穰侯魏冉推荐年轻的白起代替向寿担任主将。白起领命后,率领秦军镇守伊阙南面的出口,以阻止韩、魏两军的进攻。双方军队在伊阙一线陷入对峙,谁也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战略迂回

  此战,韩、魏两国尽管是联合作战,但都不想打头阵。魏国虽已不复战国初期之雄风,但与韩国相比,无论是兵力还是军队战斗力都略胜一筹。韩军便希望魏军出任先锋,但魏军认为韩国军队装备有强弩、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等,战斗力同样不容小觑,因此坚持认为韩军应该充当联军先锋。《战国策》对此有载“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说到底,双方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伊阙地形十分狭窄,加之伊水贯穿其间,大军无法展开排布,韩军位置靠前,与秦军直接对峙,魏军则位于韩军侧后方。

  历史上,这种因同盟间貌合神离、互相推诿而致败的案例数不胜数。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数次合纵攻秦,不仅未取得明显战果,反而多次被秦国击败。其重要原因便在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推诿扯皮,秦军才得以各个击破。东汉末年,关东诸侯结成联盟,共同讨伐董卓,由于“军合力不齐”“势利使人争”,最终无果而终。这一次也不例外,秦将白起发现韩、魏两军互相推诿,便果断制定出克敌制胜之策。白起首先“设疑兵以待韩阵”,以旌旗和飘带立于阵前,制造要对韩军发动猛攻的假象,吸引联军将主要兵力集中到正面。与此同时,秦军抽调精锐部队,通过战略迂回的方式,绕到魏军后方猛然发动进攻。这样一来,魏军必然猝不及防而大败,魏军一旦战败,韩军势单力孤,必然随之崩溃。

  《孙子兵法》指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其目的在于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白起设疑兵以迷惑韩军,同时分兵迂回至魏军后方发动进攻正是这种“诡道”的体现,也充分展现出白起“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的主将才能。

  釜底抽薪

  战局的发展一如白起所料,韩军在秦军疑兵的迷惑下未敢轻举妄动,而魏军位于韩军后方,等待着韩军首先与秦军展开厮杀。当秦军突然出现在魏军后方并展开猛攻时,魏军猝不及防,大败溃逃。韩军在受到魏军溃兵的冲击下,很快也败下阵来。此时,伊阙南北两侧出口皆被秦军封锁。被困在狭窄的伊阙谷地的韩、魏两军,既无路可逃,也难以展开有效的反击,最终全军覆没。

  据史书记载,此战秦军“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无论“斩首二十四万级”是否夸张,伊阙之战的确是一场具有屠杀性质的大战。一方面,这源于秦国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度,它根据将士所斩获的敌军首级数量计功授爵。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是白起出于削弱敌国力量的考虑。在那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刚刚经历恶战的秦军难有余粮来养活数万降卒,且人数并不占优势的秦军能否顺利控制住这些降卒也是个问题。若将这些降卒释放回国,势必壮大敌国力量。一次性大量屠杀敌军,不仅可以避免上述问题,还使敌国在短时间内都将面临农业人口和兵源不足等问题,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此后,这种战略屠杀成为战争史上经常出现的现象。日后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余万人;秦朝末年,项羽坑杀投降的20万秦军。

  伊阙之战使韩、魏两国遭受沉重打击,由于韩魏两国是遏制秦国东进的第一道屏障,因而此战的胜利使秦国进一步扫清了东进的障碍。而后秦国又乘胜对韩、魏等国发动新一轮进攻,战国诸强之争进入更加残酷的白热化阶段。

  相关链接

  疑兵

  战争中,起到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作用的军阵,一般被称为疑兵。疑兵的作用在于使敌方对我方的兵力多寡、主攻方向、进退意图等产生错误判断,我方可乘机达到战略目的。战史上,历代兵家对疑兵多有运用。平阴之战中,晋国联军利用疑兵,使齐灵公认为联军势大,因而不战而逃;楚汉战争中,韩信巧用疑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得汉军顺利拿下关中,为日后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