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常小梅:我把父亲的一生之痛写成“微观史”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2-12-09 10:11:00

 (证人不老 传承有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常小梅:我把父亲的一生之痛写成“微观史”

    编者按:

  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当年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孩童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时光催老了人们的容颜,但不会改变历史真相,不会消磨人们的勇气。这段承载了家族伤痛、民族之殇的世界记忆正代代传承,正义之声、和平之声历久弥坚。

  中新网南京12月9日电 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常小梅:我把父亲的一生之痛写成“微观史”

  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处的群雕中,有这样一组雕塑:胸口被刺的母亲,挣扎着给幼儿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

  “这组雕塑,就是以我父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悲惨遭遇为原型。每每看到,我都难以抑制心中悲痛。”日前,常志强的小女儿常小梅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说。

  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临近,常志强年过九旬、身体抱恙,常小梅代父到纪念馆参加活动。

  战争前,常小梅的祖父在南京开了一家杂货店养活一家老小,店铺经营得不错。她的父亲从小聪明乖巧,深受长辈们喜爱。但这份幸福在1937年冬天戛然而止。

常小梅(左)、常志强(右)。(拼版照片) 常小梅供图
常小梅(左)、常志强(右)。(拼版照片) 常小梅供图

  常小梅介绍:“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我们家厄运降临。一个日本兵端着刺刀,一刀戳向我祖母的胸口,顿时鲜血如注。我父亲最小的弟弟被摔到了地上,哇哇大叫,日本兵拿起刺刀,对着他就是一刺刀,挑起来,抛出去几尺远。又无情地捅刺其他3个年幼的孩子。”

  “当父亲把他的小弟弟抱到我祖母面前时,祖母挣扎着要给最小的孩子再吃口奶。此时,祖母已不能说话,渐渐地垂下了头。那年,父亲只有9岁。”常小梅说。

  成为孤儿的沉痛回忆伴随了常志强一生,如梦魇般挥之不去。从常小梅记事起,就很少看到父亲脸上有笑容。“过去,‘南京大屠杀’这几个字在家里是最忌讳的。只要一提,父亲就会茶饭不思。如今他年过九旬,还会时不时自言自语、陷入痛苦。”

  1997年的一天,在看到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后,常志强彻夜未眠。次日,他把写好的材料送到纪念馆。

  “他们不是不承认吗?我活着,我就是见证!”常志强当时异常愤怒。

  后来,常小梅越来越多地陪父亲接受口述采访,出席各种证言活动。“听着父亲一次次讲述,我慢慢理解了他为何鲜有笑容——因为他的内心装满了痛苦。”

  常小梅感到,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段家族记忆传承下去。她决心把父亲的口述整理成书。

  2019年,她将父亲的“微观史”整理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出版,目前已出版发行中英日3种文本。

  常小梅告诉记者,很多口述内容都是她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整理。夜深人静时,她读到这些口述时,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经常写不下去,心里的那种压抑和难受,很难用文字来表述。”

  专家认为,常小梅作为家庭成员参与父亲的生活史,碎片化、经常性、及时性记录与收集史料,构成了更完整的幸存者家族史,丰富了幸存者个人为主体的历史解释。

  书籍出版后,常小梅感觉完成了一桩大事。她说:“家的快乐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就是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睦睦,能够在一起开开心心、说说笑笑。我父亲本来拥有幸福的家庭,战争的残酷暴戾让这一切成了泡影。”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序言中,常小梅写道:作为幸存者的后代,我有义务传承这段家庭记忆,记录那场反人类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和伤痛。作为中华儿女,我更有义务传承这段民族记忆……更希望唤起更多的人,不因时间久远而遗忘那段历史,牢记曾经的耻辱和苦难,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完)


文章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胡光曲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