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持续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2-09 08:43:38

  长平之战

  ■于涌泉  

长平之战示意图。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附近,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终秦国获胜。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持续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

  利令智昏

  秦昭襄王初期,秦国朝政掌握在宣太后及其弟穰侯魏冉等人手中。魏冉为扩大自己在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的封地,多次派秦军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恰在此时,在魏国遭受迫害的范雎来到秦国。范雎在与秦昭襄王交谈中,指责宣太后和魏冉、华阳君等人把持秦国朝政,建议秦昭襄王加强王权,实施“远交近攻”策略。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主张,随即废太后,驱逐魏冉等人,拜范雎为相,主持秦国军政大事。

  范雎将韩、魏作为首先打击的对象,并制订了夺取韩上党地区(今山西省长治、晋城一带)的计划,意图切断上党郡与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之间的联系。从公元前265年起,秦国先后攻下韩国的少曲(今河南省济源市)、陉城(今山西省曲沃县)、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等地,至此,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被完全切断。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郡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

  然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欲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先后召见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等人商议此事。平阳君认为冯亭此举是想嫁祸给赵国,“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势必给赵国带来大祸。而平原君认为,往年即使发百万之兵进攻,也难以夺取一城,现在可以坐收上党郡十七城,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的劝告,决定接收上党郡城池。

  《孙子兵法》认为,用兵之事必须慎之又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应以“安国全军”为根本。平原君贪图小利,将国家置于危险境地,司马迁评价他的这一行为是“利令智昏”,可谓恰如其分。

  长平对峙

  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发兵接收上党郡,并命廉颇率军进驻长平。这引起秦国的强烈不满,遂以王龁为将,率军攻打赵国。王龁首先率领秦军夺占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后被赵国军队在长平接应。长平之战前的上党之战结束。

  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王龁向驻守在长平地区的赵军发动进攻。秦军击败赵军,并斩杀了赵军4名都尉。此后,廉颇构筑营垒,坚守不出,秦军发动强攻,攻破赵军西边营垒并斩杀2名都尉。赵军连败,廉颇下令加固营防,坚守不战,令秦军一时无计可施。

  连续失利让赵孝成王心急如焚,急召楼昌、虞卿等商议。楼昌建议赵孝成王派重臣前往秦国议和。虞卿却反对这一做法,主张向楚、魏等国献出珍宝,使秦国担心山东诸国合纵,这样与秦国议和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直接派重臣前往秦国,秦王必然隆礼待之,以示天下。楚、魏等国见状以为议和成功,必然不会出兵救赵,秦赵之战将在所难免。赵孝成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不仅议和不成,还使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纸上谈兵

  到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秦赵两国已集结近百万大军,在长平附近山地东西对峙。秦国为打破僵局,开始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都城散布流言,称秦军所畏惧的将领只有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赵孝成王早对廉颇的坚守不战非常不满,听到流言后更加信以为真,立刻任命赵括担任赵军主将。对于赵孝成王换将的举动,蔺相如抱病谏阻,认为赵括只会空读兵书不知变通。赵括的母亲同样提出反对意见,提到赵奢生前评价赵括把军国大事看得十分容易,目空一切,且不能与军士同甘共苦。赵孝成王不听劝阻,执意换帅。

  赵括担任赵军主将后,旋即改变廉颇之前的部署,改坚守不战为主动出击,并大规模地更换军营中的各级将领。秦国得知赵括任主将后,暗中调白起为秦军主将,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

  白起采用调虎离山、诈败诱敌深入的计策,引诱赵括率军追击,赵军一直追到秦军营垒,但始终无法攻入。就在此时,白起派出一支2.5万余人的部队截断赵军退路,又命一支5000余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其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为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陷入秦军重围的赵军,多次突围均未成功,不得已固守待援。此时,秦昭襄王亲自前往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市),将当地百姓赐爵一级,并征发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长平战场,用以围困赵军并切断赵军粮道。在赵军被围困46天后,陷入绝境的赵括率领赵军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军投降后被白起坑杀,仅有年龄尚小的240余人被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不仅损失了长平等战略要地,更是前后损失约45万精锐,赵国由此实力大衰,几近亡国。就这场战争而言,赵王贪地引祸、伐交失据、误中反间,使赵国遭遇大祸;而赵括纸上谈兵、刚愎自用,同样应为战争的失利负责。

  相关链接

  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为“三十六计”中第十五计,指用计使敌人离开原来的有利位置,以便我方乘机行事。该计体现了《孙子兵法》中“调动敌人”的思想,要求“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及“致人而不致于人”。楚汉战争期间的井陉之战中,韩信通过诈败引诱赵军追击,从而夺取赵军大营。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利用调虎离山之计,取得晋中战役的胜利,歼灭阎锡山手下精锐,为解放太原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