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李牧破匈奴之战:从养兵避战到全歼匈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2-23 16:44:18

  李牧破匈奴之战

  ■于涌泉  

山西省代县雁门关景区历代名人壁上的李牧石雕像。

  赵破匈奴之战是战国后期(由于史文有阙,战役发生的具体年份无可考),赵国名将李牧在代郡(今河北省蔚县附近)、雁门郡(今山西省右玉县附近)一带大败匈奴的一场经典战役。此战中,赵国以步兵为主的联合兵团对匈奴骑兵兵团的围歼战术,给日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带来重要启示。

  养兵避战

  战国时期,赵国领土大致包括今山西省北部和中部、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其北部领土与北方草原游牧区接壤,因而时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到战国晚期,匈奴、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匈奴经常南下入侵赵国北部边境地区,并大肆劫掠。赵国大将李牧奉命驻守代郡、雁门郡后,深入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匈奴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设法使匈奴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

  李牧按边防需要重新设置官吏,使之适于战备;将收取的租税全部用来养兵,以改善官兵生活;带领士兵操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在边境地区修筑烽火台,作报警联络之用;派出大量间谍深入边外,以随时掌握匈奴动态。李牧还给官兵制定严明的军纪,并下令:如果匈奴人来犯,立刻进城自保,有胆敢出战捕捉匈奴人的一律斩首。如此一来,匈奴骑兵既无攻坚兵器及手段,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进犯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几年过去,赵国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全歼匈奴

  李牧的做法十分奏效。匈奴认为他兵弱胆小,不敢出战,便不再把他放在眼里。时间久了,李牧避敌不战的事情传到赵王耳中,赵王派人斥责了他,但李牧依旧如故。

  赵王一怒之下罢免了李牧,另派将领驻守北部边地。新将领到任后,每当遇到匈奴进犯,就主动率兵出城迎战。然而,赵军胜少败多,损失惨重,交战地区的日常农牧受到很大影响。于是,赵王下令让李牧复职,但李牧称病不出。赵王强行起用李牧。李牧表示,只有允许他继续使用此前的办法,才能领命。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回到北部边地,一切照旧。此后几年,匈奴数次入侵都无功而返,渐渐对李牧这支部队没了戒心。其实,李牧没有放松军队的操练,士兵个个弓马精熟,骁勇善战。这些士兵日日受赏却无用武之地,纷纷请缨出战。敌军骄惰无备、赵军求战心切,李牧见时机成熟,便精心挑选了1300余乘战车和1.3万余匹战马,外加5万余名步兵和10万余名弓弩手,加紧操练,准备发起攻击。

  之后,李牧让百姓出城放牧,用漫山遍野的牛羊引诱匈奴入侵。匈奴果然上当,派出小股部队发起试探性进攻,李牧佯装败退,丢下数十人和大量牲畜逃走。匈奴单于听说后,忙率大军入侵。李牧见状,出其不意地派出奇兵,从左右两翼对匈奴进行包抄合围。匈奴轻率冒进,很快陷入赵军重围之中,10万骑兵全军覆没。李牧随后率军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单于只得引兵远遁,10余年不敢进犯赵国边境。

  制胜秘诀

  纵观李牧破匈奴之战的过程,他采用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毕其功于一役”的对策,即通过一次战争给予匈奴毁灭性打击,使其无力再犯。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对策,源于他对敌我双方现实情况的清晰认识。对匈奴人而言,放牧和战争掠夺都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入侵掠夺可以补充匈奴经济产出之不足。因此,如果赵国不能重创匈奴主力使其无力再犯,那么匈奴人不久之后又将卷土重来。对于以农耕为主的赵国而言,频繁的战争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性影响,可谓得不偿失。

  因此,李牧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诱匈奴主力部队倾巢而出,进而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要做到以上两点,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应使对方骄傲轻敌,不加戒备,轻起大军。此前李牧始终避敌不战,正是通过“卑而骄之”之策,成功使匈奴人认为他胆怯。李牧又在与匈奴先头部队交锋时诈败,最终引得匈奴大军尽出。

  其次,给予匈奴足够大的诱惑。此前每当匈奴进犯,李牧便令军民牲畜撤入城中,使匈奴的劫掠一无所获。这样不仅使己方避免损失,还让匈奴无法务食于敌,无法起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的效果。这种情况维持数年后,李牧大规模放出城内牛羊,匈奴单于果然中计,尽起大军前来抢夺。

  再次,己方应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匈奴军队的动向。而这正是李牧修筑烽火台并大量派出间谍的目的。

  最后,努力增强赵国军队战斗力,实现各兵种之间的密切配合。匈奴属于马背上的民族,骑兵众多,战斗力强且机动灵活。尽管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但在弓马骑射方面与匈奴人存在差距,因此在正面野战中,赵国军队胜算不大,新将领多次出战不利正体现了这一点。不过,匈奴人同样存在弱点,那便是军队内部配合不足,组织纪律性差,“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于是,李牧决定设计围歼匈奴主力,要实现这一点,便需要提升自身战力及配合程度。李牧平时抓紧训练,在最后的围歼战中充分发挥了各兵种的优势,用战车和弓弩手限制匈奴骑兵的机动性,用步兵和骑兵完成包围,最终全歼匈奴主力。《孙子兵法》称“十则围之”,但李牧仅用了两倍于敌的兵力,便成功完成这一目标。

  相关链接

  围歼战

  围歼战是一种以包围并歼灭敌人为主要特征的作战方式。它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非攻城略地为主要目标,主要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敌人的方法,有时也借助地形的帮助。对于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的军队来说,使用围歼战可有效、迅速地减杀敌人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改变自己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北宋初年辽宋之间的高梁河之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和辽西战役等,都是围歼战的典型代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