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讲好英雄儿女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4-26 16:17:28

  讲好英雄儿女的故事

  ■徐 鲁

  少年时代我就有过参军入伍的梦想,但终究没能实现,留下了伴随一生的遗憾。近些年,我创作的许多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如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远山灯火》《小菊的茶山》,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雷锋——大海里的一滴水》《踏着英雄的足迹》,以及图画书《红色油纸伞》《纪念碑下的小花》《举火把的人》《渡口的篝火》等,其中主要人物或主人公都是不同时期的革命军人。这大概跟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有关。

  一

  我曾有幸在现场聆听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习主席强调:“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这使我备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讲好英雄儿女故事的创作方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我在少年时代读到关于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记住了其中的一个细节。17岁的卓娅写信给自己的母亲:“妈妈,我将作为一个英雄归来;否则,就让我像一个英雄那样死去吧!”卓娅的故事曾激励着几代热血少年树立崇高理想,把内心深处的“英雄梦”变成献身理想的爱国行动。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现在,从家庭、校园到社会各个层面,我们都能感到崇拜英雄、阅读和讲述英雄故事的社会文化氛围,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我的创作也是旨在引导读者树立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向往与崇敬。

  二

  在长篇小说《远山灯火》中,我塑造了红军指挥员石军长(石大叔)、从红军小战士成长为志愿军英雄的梁满仓(仓伢子)、从红军时期的侦察员成长为志愿军营长的肖虎等革命军人形象。故事讲述的是一支戴着红星斗笠的红军队伍,在风雨中挺进到夜色沉沉的幕阜山区。在开辟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播下革命的火种后,他们又坚定地奔向远方。农家少年梁满仓追随着红军队伍,从儿童团员成长为光荣的小战士。石军长亲手把他扶上战马,带着他朝着革命召唤的方向奔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梁满仓与肖虎等战友们,又一同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我在小说里通过梁满仓和肖虎营长的战斗经历,再现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对“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尊敬和爱戴。

  创作长篇小说《远山灯火》时,有不少细节让我沉浸其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故事里的人物。比如,写到少年梁满仓第一次见到石军长的情景。石军长伸出粗壮的大手,一把把满仓紧紧搂在了自己宽厚的胸膛前,就像搂着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轻轻地、满怀疼爱地抚摸着小满仓的肩头和后背,颤抖着厚厚的嘴唇,说:“细伢子,乖伢子,莫哭,莫怕咯!现在,没有谁再敢欺负你和爷爷了……”满仓靠在石军长温热和厚实的胸膛上,一听这话,再也忍不住,“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满仓使劲地抖着双肩,好像把藏在心中的委屈、恐惧和愤怒,都在瞬间吐了出来。写到这里时,我也泪眼模糊了。我从心底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人民的子弟兵,就是一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求解放的队伍。

  多年前,我曾有幸得到一个机会,深入某基地以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心区域,实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在那里,我观察、采访到许多生动的故事细节,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厚重的现场感。我与当年从事核试验的科学家、基地工作人员以及年轻的科技人员座谈或对他们进行采访,其中包括林俊德院士的爱人黄建琴和战友。我还采访了在基地小学、中学长大的“罗布泊的孩子”。这些亲身体验、现场采访获得的许多素材与细节,最终呈现在小说《天狼星下》《罗布泊的孩子》以及非虚构的传记文学作品《林俊德——铸造“核盾”的马兰英雄》。

  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我在叙事风格上尽力呈现大漠雄风般的英雄豪气,让故事充盈着边关冷月、大漠飞雪和铁马冰河般的激情与诗意。也许只有这样的叙事,才能再现英雄儿女壮志凌云的神采,才能与贯穿作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以及主人公们的爱国情怀与强国梦想相映衬。

  风雪荒漠,黄沙漫漫。科学家和基地战士们的每一步探索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严守基地的纪律,不准问去哪里,不准问干什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故事里的英雄儿女,有的年纪轻轻就牺牲在罗布泊的试验场或雪山上。他们的牺牲与付出,也使后来者懂得“和平”二字的宝贵和来之不易。父辈们所经历的种种艰苦和严峻考验,同样也在锻炼着罗布泊的孩子们。艰辛环境中的奋斗拼搏,不仅使他们的父辈成为坚强的人,也使得孩子们在父辈们的感召下变得坚强。英雄儿女的故事和精神是永生的,就像辽阔的罗布泊荒原,千年万年的风声永远在呼啸;也像那些扎根戈壁的胡杨,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我今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爱比天空更辽阔——马旭的故事》,讲述的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女军医、新中国首批女空降兵、全国道德模范马旭和她的革命伴侣颜学庸同志的奋斗故事。

  马旭14岁从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参军入伍。在战火硝烟中,她和战友们是出生入死、勇往直前的钢铁战士;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是初心闪亮、保持艰苦奋斗本色和忘我无私奉献的奋斗者。结束空降兵的生涯后,她投身医学科研,获得多项科研发明专利;离休后,她常年坚持为百姓义诊,并在85岁高龄毅然捐出积蓄,让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的笔如果不去书写和讴歌他们的奋斗故事,不去礼赞他们忠诚的信仰和大写的人格,文学还当何为!这是在采访创作马旭和她的战友、爱人颜学庸的故事时,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思绪。

  三

  我强烈感受到书写革命军人、英雄儿女,不仅关乎文学,更关乎情怀;不仅需要作家的“在场”,更需要作家的“立场”——即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

  首先,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没有鲜明、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对笔下主人公、英雄儿女和奋斗者们发自肺腑的真挚热爱与敬仰,是写不好主题作品的。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体现在作者的文学技巧,更有赖于作家的情怀和“道德完整”。

  其次,要讲好英雄儿女们的奋斗故事,绝不意味着对文学艺术标准的降低或放弃。它需要作者把这些中国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动人。英雄儿女和奋斗者们的故事本身,往往就足够丰富、曲折和动人,有时只要描述得当,文学的味道也就自在其中了。但如何描述,就是对作者文学功底和艺术水准的考验。

  最后,英雄儿女们的故事是火热的奋斗之歌。创作者必须从主人公滚烫的奋斗历程和创业史中采撷鲜活的故事;作者必须“接地气”、深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故事的深度与高度,用同样滚烫的心去感受另一颗心。

  我曾想过,自己为什么如此热爱书写革命军人、英雄儿女的故事?难道仅仅是因为少年时当兵的梦想没有实现?我想,我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人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故事,也是在追随激荡于心的英雄情怀、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