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陈璞平长篇纪实抗战文学《最后一战》:一曲气贯长虹的抗战壮歌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3-04 09:29:38

一曲气贯长虹的抗战壮歌

■刘宝良

陈璞平创作的长篇纪实抗战文学作品《最后一战》(青岛出版社),以抗日战争中的“禹城大战”为引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四子”的少年,出身武术世家,身怀绝技,尤其擅长使用短刀。他救下一个东北流亡学生白雪,后来彼此结下深情厚谊。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鬼子攻陷山东禹城,鬼子军官小野残忍杀害了坚贞不屈的白雪。“四子”得知详情后,发誓要为白雪报仇,于是上演了一幕幕追杀仇敌的大剧,并在抗战中成长为一名机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在与鬼子军官小野的最后一战中,“四子”殊死搏斗,最终报仇雪恨。作者的笔墨中渗透着鲁西北汉子的血性阳刚,张扬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杀敌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部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

作品中所谓的“最后一战”是指1945年底,八路军在山东禹城全歼一支拒不投降的日军的“禹城大战”。但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谋篇布局都远远超出了“最后一战”的时空界限。作者把“最后一战”所蕴含的意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共产党对全民族抗战的领导紧密联系起来,放大了作品的格局。作者把主题确定为“勿忘血腥历史,勿忘民族苦难,勿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艰苦卓绝”,使作品拥有了雄浑壮阔的底色、勇毅前行的本色和启示未来的亮色。

作品虽以“最后一战”为题,描绘的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鲁西北军民浴血抗战的全景图。作者通过有史可查的大大小小近百次战斗,让读者从鲁西北军民抗战的“近景”透视中华民族抗战的“全景”。

作品以“一魂”统“全局”。这个“魂”就是中国共产党。作品把中共中央的声音和各级党委领导乃至一个个基层党员的形象,都烙刻在鲁西北抗日斗争的不同场景中。主人公“四子”的每一点进步,无不与于曼青、王克寇等身边的共产党员息息相关。这个“魂”,使读者更加真切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作品以“一人”带“全场”。读者从主人公“四子”经历的爷爷、大哥、白雪、王克寇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亲历的一次次血腥战斗中,看到了中华儿女那份坚韧和顽强,看到了民族大义面前挺立的英雄群像。

作品以“一物”活“全幕”。作品中的这个“物”,就是那把让“四子”风采尽展、让侵略者魂飞魄散的“宝刀”。作品以“宝刀”开篇,以“宝刀”插入仇人胸腔终篇,中间经历了习刀、试刀、赠刀、失刀、夺刀、藏刀等一系列曲折过程。每个环节都扣人心弦,牵动读者的心,带活了整幕大戏。

在对战争场景的刻画上,作者通过各种姿态、动作、声音的描述,再现了战场上那种你死我活、竭力厮杀的瞬间,让读者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通过对话、心理描写等多种方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令人过目不忘。比如写“四子”看到地主家少爷欺负民女,便“眉毛拧到了一起、一张脸憋成酱紫色”;与部队失联多时,遇到老首长王克寇,“顿时眼圈一红,像个遭受委屈的孩子见到爹娘,张开大嘴‘哇哇’哭了起来”,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以史为脉,广征博引历史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纪实性,是作品显著的创作特色。创作之初,作者收集了众多史料,写了百万字的采访笔记,仅书中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就有近百种。书中所写到的10多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和重大事件,大都采用了当事人的口述回忆,涉及鲁西北抗战各级领导干部、指战员、战斗英雄等近千人,还插配了一些历史照片,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历史底蕴。

没有哪一场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让中国人民如此刻骨铭心;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让广大民众如此信赖敬仰;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家仇国恨面前如此坚忍顽强!这是读完这部作品后我的深切感触。


作者:刘宝良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