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冰趟子泉:泉水无声,英雄的故事被永远铭记传唱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3-06 10:27:02

  冰趟子泉前

  ■卢文芳

  初到北安,既陌生,又亲切。北安的山水草木、北安人的爽朗热情,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一眼清泉——冰趟子泉。

  来到北安的小兴安岭密林里,沿着蜿蜒山路下到山坳平地,在林立的松树间,在稀疏的草丛中,一眼山泉出现在眼前。山泉出水口处有几块灰黑色岩石,隐约可见泉水从石缝汩汩而出,汇聚成溪静静流淌。溪流两侧长着不知名的植被,露出水面的岩石上,覆着浅浅的青苔。

  当地朋友告诉我,当夏日阳光普照大地时,泉上烟波蒸腾,雾霭弥漫,犹如轻纱罩在水面上;泉水明净清碧,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这是一眼常年不冻的山泉。冬季,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在山路北面,水流冰冻成为一层层、一片片宽大且高低不平的冰甸,当地人称之为“冰趟子”。这里,就是当年东北抗联取得“冰趟子大捷”的旧战场。

  这是莽莽小兴安岭密林中一眼不寻常的山泉。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它,必须走近它、回到血火交织的年代。我来到泉边,轻轻掬起一捧泉水,饮下。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清醒了我的神思。我品尝到泉水的甘甜和清凉,也体味到其中的英勇与壮烈。

  1937年3月初,为打破日军的“讨伐”计划,赵尚志率领西征部队,顺着运送木材的山道开进通北东部山里。当时,通北山区仍十分寒冷,山上山下依然是冰雪覆盖。赵尚志率部队进山后,便有一股敌人跟踪紧追不舍。前有各县讨伐大队的阻截,后有日伪军的追击。敌人的意图明显,想把抗联官兵赶到大山里饿死冻死。当抗联官兵来到一个山道狭窄、两侧山坡布满茂密树林的地方时,赵尚志命令部队沿山路继续走二三里,然后分左右两路上山,沿山脊再往回折返,埋伏在树丛中,并将马匹牵到山后隐蔽起来。不久,“讨伐队”百余名敌人沿抗联部队在雪地留下的足迹追寻而来。当敌人全部进入埋伏圈后,赵尚志发出战斗命令。顿时枪声大作,子弹雨点般地射向敌群。敌人趴在道旁拼命抵抗,进至山腰时,又遭到抗联战士的攻击。抗联将士居高临下,机枪、步枪齐射,日伪军应声倒地。

  战斗结束后,赵尚志判断敌人一定会反扑,前来报复。于是决定部队迅速转移,把敌人引诱到山里,选好地势,再行歼敌。随后,部队行进至“冰趟子”。这里曾有几家店铺,过往车马在这里歇息。车道北就是泉水凝成的那片冰甸和河沟;车道南是一座岗岭起伏的小山,山上长满低矮而稠密的杂木丛,是个打伏击的好战场。此处还建有4座伐木工人居住的木营。抗联战士连夜构筑工事,设置埋伏圈,准备迎击来敌。

  3月7日,日伪军“讨伐队”800余人,向抗联部队驻地方向赶来。面对武器装备优良、人数众多的敌寇,抗联将士毫无畏惧,接连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当晚,战斗仍在继续。山里夜间天气寒冷,枪支冻得打不响,战士们的手指也被冻得麻木,无法弯曲扣动扳机。于是,他们就换班轮流到木营里在火炉旁烤枪、取暖,然后再去出击。后半夜,气温骤降,趴在冰雪中的敌人被冻得无力还击,枪声渐渐稀落。此时,赵尚志判断敌人将会在沟口撤退,于是命令加强沟口堵击力量。果然不出所料,敌人开始撤退。抗联部队在沟口与敌激战1小时,杀伤大量敌人。

  虽然敌我力量相差较为悬殊,但是抗联战士英勇顽强战斗,充分利用天气时令、地形地物,采取伏击战术,最终取得胜利。这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

  望着眼前汩汩泉水,我思绪万千,一个个不惧生死、顽强抗敌的光辉形象浮现在我面前,让我肃然起敬。我好像听到抗联战士们唱响《露营之歌》,“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英雄的身影早已远去,留下的只有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永远响彻在白山黑水。今天的北安,白云蓝天清澈透亮;柳树、白杨与白桦,枝条柔软,随风摇摆;一望无际的良田尽收眼底……整齐的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勤劳的人们正在绘就这座小城的新貌。

  冰趟子泉水依旧流淌。它是一段英勇壮烈、保家卫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今天北安人民安定生活的见证。泉水无声,英雄的故事被永远铭记传唱。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