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地家书映丹心
■孙现富
《英雄儿女——志愿军家书》(中共党史出版社)共收录30位志愿军战士的战地家书。该书通过亲历者的视角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壮阔历程,还原了许多真实鲜活的历史细节,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生动立体的光辉形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封看似普通的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句句都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有的纸张已经发黄,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但这些沾满硝烟与血泪的战地家书,依然感人至深、动人心弦。
“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及家中人等过着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坚决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这是战斗英雄黄继光写给母亲的家书,高昂的战斗豪情跃然纸上。黄继光在信中表示,将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人民的关怀和亲人的期望。就在信寄出5个月后,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口,用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黄继光牺牲后,他的母亲立下一条家规:“黄家的孩子,只要符合条件,长大后必须报名参军报国。”70多年来,黄家已有10多人参军入伍。
英雄是民族之脊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身处恶劣而残酷的环境,面对强大而凶狠的对手,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飞行团长陈亮,牺牲时年仅27岁。他在给战友的信中写道:“每一个战斗,双方不下200架,有意思”“我最近病了两天,很快又能出任务,望保重”。在他的信中,感觉不到任何对战争的畏惧,只有满满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敢打必胜的信心。21岁的战士毛真道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儿经过了我党二年来的培养教育,在革命事业中必要时有牺牲自己的斗争意志,在任何情况下,政治理(立)场是坚定的,有一生为革命的决心。”每一名志愿军战士都是普通的凡人,但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把自己锻造成了让人敬仰的英雄。正是他们这种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心怀大我的意志品质,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一封家书别生死,几纸笔墨诉衷情。”每封家书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饶惠谭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指挥官之一,牺牲时任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进入朝鲜后,他只给家里寄过仅有600字的一封信,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残酷的战争现实,饶惠谭总是淡墨轻描,宽慰年迈老母的一片舐犊之情。饶惠谭是一个孝子,当年母亲七十大寿将近,因部队备战工作需要,几次变更回家探亲日程,最终因入朝未能如愿。这个遗憾也伴随了家人的一生。1953年3月,饶惠谭壮烈牺牲,时年38岁。
捧读这本书,总能给我无尽的感动,因为文字里有爱、有义、有家、有国。康致中烈士在给妻子的信中,总是牵挂儿子的近况。当年他离家时,儿子康明还不到两岁。康致中给妻儿写的6封家书,康明珍藏多年。直到2014年,康明把包括家信、老照片等在内的多件父亲遗物,都捐赠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希望人们看到这些遗物,能想起那一代人为国家作出的牺牲。铭记,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康明说。
还有一封家书,就像一幅生动的连环画。它的作者叫李征明,是志愿军的文化教员。他写给妹妹的信中,不仅有文字,而且有许多可爱活泼的绘画。后来才知道,他的两个妹妹当时年龄小,识字不多,多才多艺的李征明就用这种方式和妹妹交流。几乎每一封信都会有5个以上的小插图,有上甘岭、学校、自己的画像等。
信的开头,李征明总会先画一个可爱的妹妹形象,然后再叮嘱妹妹将家中的一切情况告诉他,还嘱咐她们加油读书,多帮家人做家务。那个时候,李征明只有23岁,他是战士,更是父母的孩子、妹妹的哥哥。
李征明的妹妹李曼回忆说,哥哥的每一封家书都很有趣很温暖,他从来没有提过战争,更没有说过战争的残酷,总是讲他在朝鲜一切都好,家人不必挂念。最后一封信中,李征明还给妹妹画了一个大大的军功章,说一定带着军功章回家乡。然而,他没有兑现对妹妹的承诺,信发出去3个月后,李征明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前夕,李家姐妹把6封珍藏的家书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
“等胜利的时候再见吧!”这是很多志愿军战士在信中说的一句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的鲜活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段战争岁月之中。
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今天,我们在享受和平盛世的时候,决不能忘记那些英雄的志愿军烈士。他们在烽火岁月书写的家书,依然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险、勇毅前行。
作者:孙现富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