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为了更多人记住他们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7-31 16:57:49

  “为了更多人记住他们的故事”

  ——记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创作团队

  ■崔 鹏 谢秋麟 本报记者 范奇飞

  “三过鸭绿江,死也要死在前线……”日前,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主题展览,场馆内播放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震撼”“真实”“有启发”,是参观者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不少参观者表示,回去要在网络上找到纪录片,认真看一看。

  这部纪录片为何受欢迎?创作团队又在采访中和老兵发生了什么故事?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丹东市融媒体中心纪录片《铭记》工作室,一探究竟。

  丹东市委宣传部领导介绍, 2019年,丹东市委宣传部联合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军地有关力量,共同启动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制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性挖掘整理抗美援朝口述历史。5年来,创作团队跨越山河,辗转18个省份,行程超过20万公里,挖掘整理600余名抗美援朝老兵事迹,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谈及创作过程,《铭记》创作团队成员讲述了许多老兵的故事。

  “再晚就来不及了。”2020年9月,团队成员张萍在上海采访时年87岁的老将军韩德彩,老人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这位曾击落5架敌机、浑身是胆的“二级战斗英雄”,最担心的是“有一天战友都不在了,他们的故事就没人知道了”。这份担忧化作团队“一定要尽快记录、不让老兵被遗忘”的紧迫感,激励着他们穿越风雨、跨越山川,持续追寻英雄的足迹。

  由于大部分老兵年纪较大,团队成员的采访常常在老兵的病房、疗养院进行。为了照顾到坐在轮椅上的老兵,他们有时拿着话筒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更多人记住他们的故事,每一分钟的采访录像,都无比珍贵,都值得付出和珍惜。”团队成员说。

  采访之外,团队成员就“钻”到资料堆里,反复查证核实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模糊的时间、地点、人物,力求内容准确。

  在团队成员努力下,他们收集整理的文字资料超过1000万字,拍摄素材时长近1000小时,如今这些素材成为辽宁省档案馆永久馆藏史料。

  《孙景坤:赫赫战功,深藏功名》《刘克仁:九死一生,始终无悔》《何良才:机智勇敢,通信立功》……2020年8月31日,纪录片《铭记》开播。一个个英雄的形象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纪录片的收视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一些中央媒体提出合作意向,多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主动提供采访线索。

  在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主动担负起开展国防教育、帮助老兵寻找战友、为烈士寻亲等工作。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丹东市20多家志愿服务组织行动起来,2000多名注册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寻找、走访、服务抗美援朝老兵300余名。

  纪录片的拍摄还在继续。团队成员门庆金在采访一位老兵时,听到老兵激动地说:“抗美援朝精神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我代表老战友谢谢你们!”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团队成员都感慨万分,深感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好的缅怀。《铭记》创作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继续追寻老兵足迹,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去,传遍千家万户。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