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血与火的战场。平型关,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关口,因为八路军同日寇血战后的大捷而名扬四海。
因为学校的课题任务,我再次来到晋北这片热土,重访战场旧址。驱车在蜿蜒的山间公路行驶,两旁是层峦叠嶂的群山,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八路军军歌》的旋律:“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而这一时间,日军正沿平绥铁路向晋北进逼而来。
为保住山西、挽救华北危局,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即由陕西三原、富平等地出发,在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挥师奔赴抗日前线。
韩城,是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从韩奕坡上沧桑的“汉太史司马祠”东望,滔滔黄河水雾氤氲。司马祠下面的坡底,就曾是黄河著名渡口——芝川渡的所在。战国时期,韩信在这里上演过木罂渡河、声东击西,巧胜魏王豹的好戏。千年之后,八路军官兵的到来,使古渡口再次沸腾了。
遗憾的是,如今的芝川渡已被河泥淤没,不见昔日模样。不过,渡口原址旁的凤凰台上,那座“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仍旧向人们讲述着这段难以忘却的历史。全碑由3块高大雄浑的竖向碑体和8个船型基座组成,寓意于此东渡的八路军3个主力师,碑名由当年从这里过河的第120师副师长萧克题写。
日暮时分,独坐碑前,思绪万千,我不由哼起那首《抗日将士出征歌》:“今番渡得黄河来,要把敌人消灭净……”对于这段历史,《朱德传》中这样写道:“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搭乘同一条船。木船在汹涌翻滚的波涛中渡过黄河后,他们就踏上正燃烧着战火的山西大地,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就在朱德一行踏上三晋大地前后,日军攻陷晋北重镇大同,迅速向内长城一线逼近。敌进我亦进!作为首批渡河部队,第115师迎着日军兵锋,于9月下旬抵进至晋东北繁峙地区。9月23日,阎锡山电告朱德:22日夜间,日军忽然奇袭平型关阵地,发生激战,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这时,八路军第115师正向平型关附近开进,朱德、彭德怀立刻电令第115师: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
《孙子兵法》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第115师经现地勘察,于平型关以东连绵的群山中,寻得一处绝佳伏击地点——乔沟。
近90年过去了,原长4公里左右的乔沟或壅塞或坍塌,惟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一段,还保持着战时的原貌。我下到逼仄的沟底,步行其间,仰视两侧数十米高的沟壁。《八路军第115师战史》对乔沟的评价是“沟深道窄,两侧高地便于隐蔽部署兵力、发扬火力与展开突击”。而且,从河北蔚县通往山西代县的蔚代公路,就由沟中穿过,乔沟是日军自灵丘向平型关进发的必经之路。这的确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占据了绝佳位置的第115师依然不敢有丝毫大意,一上来就使出了全力:独立团等部负责扰乱日军后方,牵制援敌;第343旅第685、第686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的日军,第344旅第687团阻敌退路和打援,第688团为师预备队。参加伏击战的这些八路军官兵,很多人是经历了万里长征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
9月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主力和辎重车辆,由灵丘向平型关进攻,渐渐进入我军伏击地域。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经过惨烈的白刃战,至中午时分,乔沟内外日军已被歼灭,我军开始对东跑池之敌发动第二阶段进攻。由于国民党友军防守的团城口阵地被突破,我军可能遭到迂回攻击,第115师师部下达了撤出战场的命令。平型关战斗至此结束。
此战,第115师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军马50余匹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第5师团的进攻,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线上的国民党军作战。这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以主动出击的昂扬姿态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有力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平型关一战,第115师居高临下、突然袭击、精锐尽出,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倘若就此认为这场胜利得来轻松,那就彻底错了。
回望历史,大捷之下,有处细节易为人忽视——这场伏击战中,我军毙伤敌千余,而自身伤亡600余。这个代价不可谓不高。
军旅作家王树增这样记述:“八路军官兵从未遇到如此凶残顽强的敌人。官兵们没有击毙躲在汽车底下的日军士兵,而是俯下身子喊:出来吧。出来的不是人而是子弹。遇到负重伤的日本士兵,八路军本能地要为其裹伤,却被伸过来的刺刀猛戳进胸口……”
“(日军)利用地形地物很注意……不管前进或退守,对地形的利用很适当,同时穿戴的装具与地色相同,采用的队形也很疏散,每次前进二三人不等,至多一个班……”从八路军第685团《平型关战斗详报》记载中,日军较强的作战素养可见一斑。
如何战胜这样装备精良、又训练有素的敌人?我想起了经典影片《太行山上》的一个片段。为争夺关键的老爷庙制高点,敌我两军拼死搏杀。我军伤亡惨重,情势危急,素以勇猛著称的第686团团长李天佑也不得不向师部紧急求援:敌人第11次冲锋,部队没有子弹了,我们贴身肉搏了……而他得到的回复,只有区区6个字:“不惜代价守住!”
也许,这就是我们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原因吧。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