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庄壮歌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4-24 11:40:25

  祝庄壮歌

  ■孙现富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单,上面写着18位民兵烈士的名字:

  祝贵合、祝贵金、祝圣让、祝有余、祝学才、祝学稳、祝圣谟、祝学功、祝学勤、祝学明、祝圣居、祝贵芳、祝圣印、祝有海、祝贵滨、祝贵秘、祝贵江、祝学言。

  一

  晨曦中的祝庄村,一片寂静。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和鸡鸣,给这个藏在山坳里的小乡村增添了几分祥和。柔和的阳光铺洒在宽阔的街道上,道路两旁绽放的桃花、梨花、白芍药,让整个村子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那一刻,我想到了牺牲的烈士,这是不是他们生前所希望的村庄样貌?

  在祝庄村“十八勇士”红色展厅,我看到了这份名单。淡淡的黄页、斑驳的字迹,时光久远,烈士的英名依然醒目。走访中我还得知,祝贵滨、祝贵江兄弟和另外3位烈士是叔侄关系,他们和其他13位民兵勇士以血肉忠魂演绎了不畏强敌的壮歌。

  祝庄村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地形复杂,植被茂密。相传,《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地百姓世代以石匠为业,朴实善良,勤劳团结,喜欢习武练拳,素有反抗外侮的光荣传统。抗战初期,中共党组织在祝庄村发展了地下党员,建立了民兵武装,使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

  距离祝庄村十几公里的张坊村,有日本鬼子的一个据点。有一次,鬼子出动100多人来小安山、祝庄村一带“扫荡”,遭到当地民兵组织和群众的迎头痛击,步枪、轻机枪、手榴弹等武器被缴获。若不是敌人从郓城紧急派兵增援,身陷重围的鬼子可能全部被歼。吃了亏的鬼子恼羞成怒,决定血洗祝庄村。

  1941年5月,麦浪滚滚,丰收在望。祝庄村民兵一边组织村民收割麦子,一边进行警戒,严防敌人“扫荡”抢粮。5月30日,恰逢端午节。清晨,村民正在西南洼地收割麦子,放哨的民兵突然发现日伪军的便衣队。民兵队长祝贵合一声令下,30多位民兵投入战斗。经过一阵猛打猛冲,敌人抵挡不住,掉头逃跑。

  二

  原以为战斗就此结束,村民们赶紧投入麦子抢收。没想到,更为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原来,就在端午节前夜,驻泰安、菏泽、郓城等地的日伪军出动1000余人、汽车29辆,分三路向小安山一带汇集。便衣队只是先来侦探情况。

  天近半晌,逃窜回去的便衣队向日伪军报告了情况。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开始从三个方向合围攻击祝庄村。面对危急的形势,民兵队长祝贵合沉着冷静,当即决定留下18位民兵阻击日伪军,其余民兵保护群众迅速转移。

  日伪军用机枪扫射、用小炮轰击,逐步缩小包围圈。大批群众转移后,18位民兵和少数群众完全置于敌人包围之中。面对强敌,民兵们毫不畏惧,决心血战到底,誓死保护群众。祝贵合指挥民兵一边战斗一边带群众后撤,最终撤至村南一座院落。院子里有一栋土楼,是以前大财主为防御土匪而建,十分坚固。

  经过多年风雨侵蚀,昔日坚固的土楼如今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墙壁。轻轻抚摸墙体,似乎能听到当年激战的回响。祝学良老人是祝庄保卫战中被困土楼的唯一幸存者,当年他还是个11岁的孩子,目睹了民兵们与敌人的战斗过程。3年前,老人过世。我至今还记得他曾给我们讲述的战斗情景:“我们村的民兵太厉害了,日本鬼子攻打了几个小时都没打开土楼。祝贵合的右手被打断,腿也被子弹穿透,但他咬紧牙关,坚持指挥战斗……”

  三

  战斗非常激烈,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固守土楼的18位民兵,先后击退敌人十几次进攻,击毙26名敌人。敌我力量悬殊,13位民兵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见土楼无法夺取,惨无人道的敌人向楼内发射了毒气弹。祝学良老人回忆说,当时他们用毛巾捂鼻子,喝煤油都不管用,很多人口吐白沫,耳鼻出血,在楼里根本待不住。

  在毒气的侵害下,幸存的5位民兵耳鼻流血,失去战斗力。敌人乘机抢占土楼,5位民兵和23名群众被捕。那一刻,英勇的民兵宁死不屈,让敌人胆战心惊。祝贵金从土楼里出来的时候,嘴里全是白沫,耳朵里渗着血。他抱住一个鬼子,死死咬住其耳朵。最后,敌人残忍地用刀砍掉他的头颅。还有一位民兵,被捕时咬住鬼子的肢体,被砍断双脚推进了水坑。11岁的祝学良因身材瘦小,被敌人认定为“良民”而侥幸脱险。

  祝贵合被俘后,痛骂日伪军。敌人将他和其他被俘人员的锁骨穿透,用绳子穿上,拉到村西南的大坑里。敌人用刺刀穿透他们的胸膛,然后放火焚烧,场景惨不忍睹。后来,返回村里的乡亲们看到这一幕,纷纷落泪。18位民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就的抗日壮歌,成为激励后人勇于斗争的磅礴力量。

  英雄远行,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祝庄村的父老乡亲一直惦念着他们。后来,烈士们的遗骸被迁移到梁山革命烈士陵园,祝庄村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让后人在追寻先辈的革命事迹中传承红色基因。如今的祝庄村,是闻名当地的“富裕村”。油亮亮的红辣椒、肥厚饱满的黑木耳,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春风徐徐,绿浪滚滚,置身在千亩高标准农田,看着即将拔节的小麦,我仿佛看到18位烈士的笑脸。盛世安然,国泰民安,正是烈士们心中所愿。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