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冠银枪映月寒
——中国古代卫体兵器之胄(下篇)
■曹 波
上篇梳理了商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胄的材质与形制的演变历程,本文将聚焦隋唐至清朝时期胄的发展变迁。
隋朝时期的胄基本承袭南北朝时期的形制。进入唐朝后,胄随着唐朝国力的盛衰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至盛唐时期,札甲式铁胄仍被骑兵、步兵大量使用。铁胄垂缘多采用全包式,不仅较为严实地包裹颈部,而且几乎可以覆盖整个肩部,颇有重装遗风。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铆接技术,在该时期进一步成熟并被应用于铁胄的制作。从哈尔滨市博物馆收藏的该时期铁胄来看,铆接技术非常精湛。半球型的胄体由6块较窄的甲片铆接6块弧形大甲片而成,顶部由1片6角甲片加1个带底座的珠形铁顶铆接收拢。这种铆接结构使胄体整体坚固、受力均匀,能有效分散冲击力。随着追求华丽的奢靡之风日盛,用于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的礼仪胄大量出现。礼仪胄多以皮革、绢、各种织物与金属混制而成,多见于盛唐时期的天王像及壁画。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部分礼仪胄通过改进材质或简化形制用于实战。其中,拥有夸张造型的折返顿项礼仪胄简化为两侧展开为凤翅的铁质“凤翅盔”。相比礼仪胄,铁质的凤翅盔既美观又实用,颇受宋及西夏、辽、金将帅的欢迎,直至明朝仍有使用。
宋朝是中国甲胄发展史上的成熟定型期。这一时期宋胄多称为“头鍪”或“盔”,其形制虽承袭晚唐时期,但冶铁、锻造、淬火等工艺技术更为精进,其生产分工、制作标准、管理等制度更为完善。据《宋史》记载,当时专门从事甲胄生产的作坊,将甲胄生产过程分为51道工序,并对甲胄各部位的甲片数量、重量作出明确规定,使甲胄生产走向规范化。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一款状如飞碟的一体式铜盔,即笠型盔,该型头盔的一圈短檐,在作战中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将士遮蔽阳光和雨水,提高头盔的使用效能。
元朝时期,胄受西亚、中东影响而有所创新。比如,元朝有一部分笠型盔吸收了西亚风格,盔顶较高,有的还在盔体外侧由顶至檐与盔体连接处,纵向装有加强肋,以提升铁盔的整体抗击打强度。在元朝中后期,诞生了初代钵盔,其胄体一般由4到5片皮革拼接成尖顶深钵状,前额带眉庇,顶部设金属管状缨枪,并配备护喉的一体式顿项。此后,明清时期也大量装备这种形制的头盔。
明朝头盔呈现多元化特色,一部分吸收元朝特点,一部分承袭宋制,这一特征在以下几种明朝主要盔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明朝笠型盔,又名“明铁盔”,为明军主要头部护具之一。由于汉人束发较高,明铁盔盔体相比于元朝的更高。明铁盔根据盔体甲片数量分为4瓣、6瓣、8瓣几种盔型。明定陵出土的神宗陪葬盔就是一顶6瓣明铁盔。元朝的钵胄在明朝也被大量装备使用,其形制基本承袭元朝,主体由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5个部分构成,但不同于元朝钵胄的一体式带护喉顿项,明朝钵胄分为左右后三片。凤翅盔是明军沿袭宋制的典型代表,装备于少数将领及级别较高的仪仗人员。明朝中后期,随着火器的发展及运用,传统甲胄防御作用逐渐降低,沉重的甲胄反而成为累赘。在这种背景下,明朝晚期出现了以织物或皮革为底、镶嵌铁甲的鸟铳手专用铁盔,相比传统铁盔,其对火器弹丸的防御效果较强且更为轻便。
钵胄在清朝成为统一胄式,其形制与明朝无太大区别,只是顿项变为带护喉的元朝式样。清朝钵胄分为钢、铁、铜、皮等材质,表面髹漆,下缘一圈称为胄擎,顶部管柱上插雕翎、垂貂尾等饰品区分职级,顿项有的采用锁子甲、有的采用布面甲式并加大了防护面积。后来,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越来越华丽。至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入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但其形制已与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步兵作战装束是迷彩服和钢盔,古老的铠甲已成为文物,胄却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在现代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