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的生动注脚
■高海滨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存有一张奖状,上书“以身作则”。这件珍贵文物的主人公,就是开国少将罗章。
1942年10月,在延安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罗章因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边区22位劳模之一。毛泽东同志在漂白布奖状上题写“以身作则”四字赠予罗章,表彰他的模范带头作用。
罗章的一生,用实际行动给“以身作则”作了生动注脚。有诗赞誉他:“风劲角弓湘鄂赣,川黔骁勇捣虬蟠。‘以身作则’刀耕地,南下西征逐日残。”
罗章在革命队伍中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党的政策、遵守党的纪律。长征途中,他率部到达川西藏区稻城,此时部队已经断粮。在向当地土司筹粮无果的情况下,团供给主任杨宗胜向罗章作了汇报。罗章说:“藏民对我们还不了解,难免这样,部队先露营吧!”“粮食怎么办呢?”杨宗胜为难地问。罗章若有所思地说:“粮食很重要,但党的政策更重要。他们不同意,任何东西也不要强买。”当晚,他和官兵饿着肚子在屋檐下过了一夜。
罗章总结:“干部的以身作则首先是要勇敢,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其次,干部的以身作则还要勤奋,不怕吃苦,艰苦奋斗。”1938年1月,“平山团”等部改编为第718团,罗章担任该团第一任政委。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率领部队屡战屡胜。
南泥湾垦荒初期,面对有人对“撤出前线搞生产”的不理解,罗章说:“一个好的政策,你当领导的都不去执行,谁还能相信你的政策好?谁还会跟着你一起干?”他凭借年少时在江西同父亲下田种稻的经验,将珍藏的一小袋稻谷作为种子,在延安首试水稻种植。当时南泥湾地区沼泽遍布,从未种过水稻,他亲自勘测水利、改造旱地,动员南方籍干部传授技术。试验成功后,稻田遍地铺展,昔日“烂泥湾”变为“陕北好江南”。
作为359旅供给部政委,罗章不仅组织指导全旅的大生产运动,还以身作则,深入一线参加劳动。他后来回忆道:“我被从政治机关调到旅供给部(后勤部)任政治委员,专门分管全旅大生产的组织实施。我就扛上一把特地为我打制的七八斤重的大镢头,往来于全旅30万亩分散在各个山头、山坳的100多个生产点上,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和干部战士们一起开荒。”
对于罗章的先进事迹,《解放日报》曾给予详细报道,题目为《供给部政治委员罗章同志是劳动者的典范》。文章称:“王旅长(王震)特别赞扬供给部政治委员罗章同志,认为他是劳动者的典型,幼年过了十几年的雇工生活,在艰苦的斗争中,从头到脚布满着枪伤和刀伤,是一个意志如钢的革命战士。”王震后来说,这个罗章,真是个无论打仗、还是生产,什么事情干起来都不要命的硬汉子。
在2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罗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5次身负重伤,凡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奉行“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后来,他将“以身作则”奖状照片寄给子女,并教育他们:“党的干部要靠行动带领群众,咱们家的人必须先做好!”其子罗海曦回忆,父亲常常告诫子女“以身作则是党性所在,是党战胜困难的法宝”。
事实证明,真正的领导力,生于泥土与硝烟,成于身教胜言传。罗章这种“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模范行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的优良作风,永远是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应该学习的。
作者:高海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