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抗战故事中的英雄气
■罗 优 周燕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歌。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品读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抗战故事,那跨越时空的英雄气,如汹涌浪潮般扑面而来,直抵心灵深处。
英雄气,蕴含舍生取义的担当。1935年深秋,东北黑土地寒风裹挟着硝烟,赵一曼为掩护战友突围,在珠河县小西北沟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激战。身负重伤被捕后,面对敌人“竹签钉指甲”“烙铁烫皮肉”等残酷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给儿子写下绝笔信:“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浸透血泪的家书,既是慈母对稚子的不舍牵挂,更是革命者对信仰的赤诚告白。正是这份“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大爱和担当,让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英雄气,展现宁死不屈的坚毅。1938年10月,乌斯浑河畔寒风呜咽,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完成掩护大部队转移任务后,陷入数倍于己的日伪军重重围困。子弹打光了,她们用石头砸;枪托折断了,她们用血肉之躯搏斗。当退路被截断,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姑娘,高唱着战歌,迈着坚定的步伐,手挽手走向刺骨的河水。她们不仅展现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气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英雄气,彰显绝境抗争的不屈。1940年2月,东北山林的冰雪见证了最壮烈的坚守。杨靖宇将军在严寒中与敌人展开五昼夜生死周旋。没有棉衣,他以树皮裹身;没有食物,他靠棉絮充饥。面对敌人“投降即享荣华”的劝诱,他用愤怒的子弹予以回应。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背靠大树怒目圆睁,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在绝境中永不言弃的精神,挺起了民族的钢铁脊梁,印证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民族品格。
英雄气,也是薪火相传的坚守。在延安的窑洞里,无数青年怀揣理想奔赴圣地,用煤油灯下的彻夜长谈,点燃信仰的火种;在太行山脉的游击战中,普通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掩护伤员,将家国大义融入血脉。这种跨越阶层与年龄的集体觉醒,让英雄精神不再局限于个体壮举,而是化作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从抗战时期的“母亲叫儿打东洋”,到抗美援朝时的“保家卫国”,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场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英雄气始终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一个人要走得远,内心不能没有激荡的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面临着新的风险挑战,更需要认真品读抗战故事,主动“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让英雄气在血脉中奔涌,让英雄旗在心中高高飘扬,以奋斗的激情,激荡出不惧困难、开拓创新、勇毅前行的昂扬斗志,让英雄气在新时代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