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八路军第120师官兵通过唐河向冀中挺进。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充分预见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将采取新的侵华方针,要求全党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战场,将巩固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作为党的军事战略的首要问题。会议作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的战略部署,为抗日根据地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到江淮大地、岭南山区,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播撒抗日星火,抵抗日军侵略的烽火熊熊燃起、席卷敌后。
1938年12月,八路军主力挺进冀中、冀南、冀鲁豫边平原和山东地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历经多次反“扫荡”作战,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粉碎了日军回师华北的图谋。
日军攻占武汉后,企图在长江中下游扩大侵略范围。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同志以南方局书记身份到达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随后,新四军第1、2支队东进北上,第3支队坚守皖南抗日阵地,第4、5支队进军皖中和皖东,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实行战略展开。1940年5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形成“南北对进”态势,协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战场,使华中与华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广州失陷后,193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第4次执委扩大会议做出决定:积极在抗战中发展力量,准备在抗战最后阶段发挥决定作用,并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东江、琼崖地区,建立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根据地。随即,中共广东地下党组织在东江、珠江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琼崖特委在海南岛开辟多个抗日根据地,广泛动员和发展人民武装,华南敌后抗战力量蓬勃发展。
血肉筑长城,烽火映山河。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铁道游击战……众多群众性游击战法,成功将日寇困于“点线”之间,造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坚实保障,有效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凝聚起亿万民众的抗日力量,为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不可动摇的战略依托与精神支撑。
1939年春,战斗在无锡、常州地区的新四军战士伺机杀敌。
被称作“雁翎队”的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队员驾驶轻舟投入战斗。
抗日根据地群众同仇敌忾,纷纷投入抗日战场。这是河北阜平的人民武装自卫队。
冀中抗日军民拔除敌据点。
战法灵活 出奇制胜
■张 薇
游客在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解放军报记者 栾 铖摄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军民发挥无穷智慧,创造出多种克敌制胜的战法,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战斗中,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
地雷战,令敌魂飞胆破。根据地军民将土制地雷埋于交通要道、村落巷口。1943年5月反“扫荡”时,太行山区“遍地地雷响,村村打敌人”。据不完全统计,日军触发地雷1900多个,死伤超2000人。
地雷战
地道战,掘出地下长城。冀中平原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络绵延千里,成为藏兵歼敌的地下迷宫和坚固堡垒。1943年,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将地道战和地上斗争结合起来,并配合以地雷战、冷枪战歼灭敌人,发挥了巨大威力。
地道战
麻雀战,化身无形利刃。民兵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如麻雀般灵活袭扰敌军。打冷枪、扰据点,“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令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麻雀战
铁道游击战,破坏交通线路。1938年成立的保定铁路工人游击队(后改编为晋察冀边区铁路工人游击队),持续破袭日军命脉平汉铁路。1940年,鲁南铁道队在津浦线神出鬼没,截军列、炸桥梁,缴获大批物资,成为令日军胆寒的“飞虎队”。
铁道游击战
水上游击战,苇塘奇兵出击。1939年秋,河北白洋淀“雁翎队”用土造武器伏击日军汽船,几乎全歼敌军。这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荷叶军”的队伍,作战70余次,牺牲8人,毙俘敌近千人,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
破袭战
联防战
这些战法,绝非孤立之术,而是融汇人民战争思想的制敌之道。军民一体,布下天罗地网,终令侵略者陷入灭顶之灾。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
版面设计:赵亚会、顾 浩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解放军画报》资料室提供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