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激扬民族魂
■邓一非
嘹亮的抗战歌声,曾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救亡的战场。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的危难之际吐露的心声、发出的怒吼,熔铸着不甘屈辱、不畏强暴、英勇抗争、血战到底的民族风骨和精魂,成为全民族抗战强有力的战争动员,成为伟大抗战精神最生动的艺术表达,有着跨越时空、凝聚精神力量的永恒魅力。
不屈的抗争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神州大地,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大批民众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1936年,张寒晖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聚地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目睹了他们背井离乡的悲苦怨愤,听到他们对日寇残暴罪行的控诉,内心受到极大冲击。于是,他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创作了《松花江上》,以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旋律,展现东北人民有家难回的悲愤与抗争决心。
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这首歌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血泪凝成的旋律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爱国同胞,唤醒了民族之魂。无数热血男儿高唱着这支血泪悲歌,扛枪奔赴抗日前线。
之后,江凌作词、刘雪庵作曲,创作了《流亡曲》《复仇曲》。这两首歌和《松花江上》被称为《流亡三部曲》。《流亡曲》从对悲惨遭遇的哭诉、愤懑之情一层层推进,最终集中到“誓死抗争、争取解放”的主题上。《复仇曲》以“锦绣的河山,怎能任敌骑践踏”的责问,呼唤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抗日队伍,为国家存亡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
还有《五月的鲜花》《长城谣》《嘉陵江上》等歌曲,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为主基调,有着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是在危难关头民族情感的迸发、民族意志的凝聚,激励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催征的号角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1937年7月,23岁的麦新在听到第29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后,深受感动,一气呵成谱写了这首《大刀进行曲》。曲调简洁流畅,节奏铿锵有力,描绘了挥舞大刀向敌人勇敢冲杀的真实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拼死抗敌的斗争精神。近乎口号式的呐喊极富感染力,如同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震撼人心,成为激发中华儿女奋起抵抗外侮的高亢战歌。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抄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1938年秋,爱国诗人赵启海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了这首《到敌人后方去》。通俗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强劲有力的节奏,生动刻画了深入敌后、痛击日寇的战斗场景,成为激励军民战胜困难、坚持敌后抗战的豪迈战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以轻快的旋律和清新的风格,把敌后游击战展现得绘声绘色,尽显机智果敢、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战斗豪情。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旋律抒情宽广、气势磅礴,表达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必胜信念,筑起一座让日寇胆寒的铜墙铁壁。
从发出抗日救亡先声的《抗敌歌》,到《打回老家去》《歌八百壮士》等,一首首歌曲犹如战场上吹响的冲锋号,激发出舍生忘死、杀敌建功的战斗血性。
雄壮的音符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34年秋,田汉接手创作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在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后来去监狱里探监的同志,辗转带出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歌词。当时,聂耳主动请缨为这首主题歌作曲。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废寝忘食进行创作,用激昂的旋律,充分表现出歌词的勇毅和豪迈精神。
这是两位热血青年融民族危难和仇恨于笔端,以满腔赤诚谱写的雄壮旋律。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歌曲迅速在全国各地争相传唱,广大民众唱着这首歌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前线将士唱着这首歌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响起。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1939年夏,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借着小油灯灯芯的微弱光亮,神情专注地哼唱着,不时打着手势、绕着桌子踱步。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两人合作完成了这首《八路军进行曲》。有老战友说,他们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写出来的。
歌曲生动呈现了八路军将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浴血疆场的历史画卷,展现出人民军队雄壮豪迈、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气势和力量。这首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军歌,伴随着人民军队不断向着胜利前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八路军进行曲》先后被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还有《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唱着自己的战歌,传承历史荣光,肩负时代使命,英勇顽强斗志昂,敌后战场建功勋。
激昂的旋律
1938年初秋的一天,诗人光未然伫立在黄河岸边,看着汹涌澎湃的黄河,目睹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脑海里浮现出抗日军民英勇战斗的事迹。这次他率抗敌演出队东渡黄河到前线慰问,所见所闻让他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心写一首以全民抗战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诗。
正在构思酝酿中,光未然坠马受伤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他连续5天口述完成了400多行的诗歌《黄河吟》。
在延安的一次朗诵会上,年轻的光未然满怀深情地吟诵了自己的诗作。一直在凝神静听的冼星海,被诗中激昂的情感和黄河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他紧紧握着光未然的手表示:“我要把这首诗谱成曲。”
拿到诗稿后,冼星海没有急于动笔。他详细听取了演出队队员讲述抗战前线的战斗体验和渡过黄河的惊险场面,经过一番悉心研究和准备后,才开始谱曲。连续6个日夜,他没有走出窑洞,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谱写完成《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高亢激昂的旋律、恢宏磅礴的气势震撼全场,大获成功。挤在人群中的毛泽东同志,感动得说了几声“好”。周恩来同志欣然提笔: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这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战歌曲的“主旋律”,在中国音乐史上也是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达到新高度的扛鼎之作。它借黄河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禀赋、精神气象,塑造了决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的英雄形象,提升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堪称一部书写和颂扬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
当时的延安成为引领时代先声的精神高地,相继推出《青年大合唱》《抗大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等合唱作品,以及《延安颂》《南泥湾》《军民大生产》等优秀歌曲。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抗战歌曲唤醒民族魂、熔铸民族魂、颂扬民族魂,是用音符书写的抗战奋斗史、用歌声表达的抗战精神史,鞭策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