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办法”与“高科技”——从抗日战争中的情报战说起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18 17:36:10

  ●“土办法”与“高科技”——

  从抗日战争中的情报战说起

  ■许 锦 段其贺 陆 锋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的多寡与装备的优劣,对情报的掌控能力也至关重要。抗日战争时期,压在羊尾巴下的鸡毛信、烽火台上的狼烟、隐含密语的药方、藏有情报的鞋底,这些曾对战争胜负起着重要作用的“土办法”,见证了我军传统情报活动的智慧。而如今,卫星对地理空间的不间断扫描、AI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实时解析、网络爬虫穿梭于数字世界等高科技手段的出现,正在重塑情报战的格局。从过去的人力传递,到现在的智能博弈,情报战场始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隐秘而关键的战场,印证着“以智胜力、以谋克敌”的战争法则。

  从“动员”到“众筹”:情报潜力的内在逻辑。情报历来是军事斗争中制胜的重要因素,其成功的传递不仅依靠专业的情报人员,往往还依靠广泛的群众之力。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军很多情报的传递需要动员广大群众,依靠强大的群众潜力,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太行山区的儿童团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用暗号传递敌情;冀中平原的妇女们借助纺线、赶集等日常活动,收集日军据点动向;我党在敌后建立“堡垒村”,通过“户户联防、村村呼应”的机制,将普通百姓发展为情报员,形成庞大的地下情报网络,通过星罗棋布的交通站接力传递。一份份写在香烟纸上的密报,一句句暗藏玄机的家常话,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将许多关键情报信息传递到最需要的地方,凝聚成抗击日寇的决策依据。现代战场,开源情报平台打破专业壁垒,网民化身“云端侦察兵”、群众通过情报“众筹”提供重要信息;社交媒体上的卫星图像标注、战场视频分析,让情报收集突破地理限制;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信息不可篡改,量子密钥分发构建防窃听通道,暗网监控拓展情报边界。当民众的“信息敏感度”与科技的“智能分析力”结合,便汇聚成强大的“全民智战”力量。从“背篓藏密信”到“云端汇数据”,变的是载体形态,不变的是“战争依靠人民”的潜在核心逻辑。

  从“智慧”到“智能”:情报成败的关键之钥。情报贯穿战争全局,影响战争走向。抗战时期,面对日军先进的情报截获技术,先辈们没有局限于常规手段,而是另辟蹊径,运用鸡毛信、消息树等方式传递和交换情报信息。这些“土办法”与“巧心思”的结合,看似简陋却蕴含深刻的智慧:将日常生活元素军事化,把群众智慧转化为情报战力,在装备劣势下开辟出独特的信息通道,使情报渗透至敌后每一个毛细血管,为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未来战争,战场形势变幻莫测,信息海量且瞬息万变。人民军队需要从以往战争中汲取灵感,利用前沿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具智能的算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隐蔽通信与情报传送。当面对“算法杀伤链”锁定目标难以破解时,更多更强的智能系统正以“数字孪生”构建虚拟战场,用虚假电磁特征编织“算法陷阱”,并根据作战实际巧妙地将这些战术智慧一一兑现。智慧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为“算法矩阵中跃动的智能代码”,将智能融入现代战争的各个环节,能在激烈的战略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多样”到“体系”:情报安全的多维跃升。谋成于密,情报安全关乎着战役战斗胜负,甚至战争胜败。抗战时期的情报保密手段往往采取多种多样的“土办法”,这些看似很“土”的手段,却充满“就地取材”的创造性:“消息树”通过树干倾斜角度传递敌情方向,以树叶捆绑方式标注兵力规模;货郎叫卖声的韵律编译出火力坐标;儿童团借鸡毛信翎羽数量标记信件紧急程度。这些“土办法”的本质,是在技术封锁下以“非对称思维”实现突破,用熟悉的文化符号掩盖真实意图,实现了有效传递情报的目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情报安全将要面对的是“算法联合数据”“云网共生”的复杂环境,战场形态与作战样式发生深刻变革,情报安全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诸多战场实践的“思维爆破”,将依靠更多智能升级的“保密体系”来实现。量子密钥分发与动态跳频技术构建起“全域安全网”,神经网络异常检测在电磁迷雾中精准定位威胁,元宇宙沙盘通过虚实数据融合预判战场风险。从区块链存证的不可篡改性到量子密钥的随机生成,情报安全既要紧跟科技前沿,以动态思维重构战场规则,创造出属于我们新的“密码”,也要传承我军长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优良传统,在对抗中实现情报安全的螺旋式跃升。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