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轰炸日军军舰,迎击杭州湾上空的日机,首创击落日机3架,自己无一伤亡的记录。图源:中国军网
黄浦江的浊浪在1932年和1937年两次被鲜血染红。从"一·二八"淞沪抗战到"八·一三"淞沪会战,五年间,上海这座东方巴黎见证了中华民族抗战意识的觉醒与升华。这两场战役既是时空上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成长的里程碑。
从闸北的残垣断壁到四行仓库的弹孔密布,从十九路军的草鞋到德械师的钢盔,1932年的弹孔与1937年的炮痕层层叠压,如同这个民族苦难的年轮,当侵略者以为要征服的是座城市时,却撞上的是整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这首曾响彻苏州河两岸的《歌八百壮士》,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回声,永远在历史的长廊中激荡。
"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驻扎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悍然向淞沪铁路西侧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起进攻,十九路军奋起反抗,一·二八淞沪抗战正式爆发。蒋光鼐、蔡廷锴等19路军将领通电全国: “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驻守上海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和增援的第五军,屡挫强敌,以装备简陋的4万之师,抗御装备精良的10万敌军,苦战月余,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四次增兵,最终以血肉搏杀为中国争得了一线生机。全国各界也显示出了空前的团结,各地军阀放下冲突矛盾,服从中央统一指挥,纷纷派兵援沪,就连远在山西的阎锡山也赠送了急需的重迫击炮数门,炮弹600发。
"一·二八"抗战是在东北沦丧、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抵抗的矛盾形势下进行的,极大兴奋了全国广大人民包括国民党内爱国官兵、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抗日热情,取得了全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
上海战事扩大后,美英出于自身在沪利益出面调停。虽然“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妥协退让结束,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在上海索采访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复始之旅》一书中所说:“上海一·二八之战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永久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使中国许许多多青年人相信,如果全国团结一致进行爱国斗争,中国就是不可战胜的。“
"八·一三"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投入淞沪战场的兵力,总数达70余个师70余万人。国民党嫡系中央军以及川军、桂军、粤军、湘军、黔军、鄂军以及东北军、西北军纷纷投入轰轰烈烈的上海保卫战。3个月里,中国军队伤亡25万余人。这个战场仿佛一个大熔炉,战士填进去就熔化了。但熔化不了的是广大官兵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
由南京出发到苏州就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前,冯玉祥给家人留下遗嘱:“同日本鬼子打仗,是为了雪国耻、收失地,上可以对得住祖先,下可以对得住子孙,成功是成功,失败也是成功。不论到什么时候,我的子孙决不能同日本鬼子妥协。”第98师姚子青营官兵500多人坚守宝山县城,除1人生还外,全部壮烈牺牲。大场失陷,守军第8师师长朱耀华将军举枪自杀,兑现了与大场共存亡的誓言。主力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后,第88师1个加强营在中校团副谢晋元指挥下,固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被传颂为“八百壮士”。中国空军飞行员阎海文座机被敌高射炮弹击中,跳伞陷入敌阵地,举枪击毙包围之敌数名,以最后一颗子弹自杀,壮烈殉国。空军飞行员沈崇诲在飞机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开足油门,对准一艘敌舰俯冲下去,践行了与敌舰同归于尽的誓言。
与此同时,上海人民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爱国热潮。上海各界民众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各种方式动员和组织起来,开展广泛而持久的抗日活动,全力支援军队作战。凡部队所需要的无论食物,或是防御用品如麻袋、沙包、铁丝等都是无条件贡献。法国巴黎《人道报》主笔古久里深有所感地写道:“许多年以来,我们英勇的中国同志所不倦呼吁的民族精神,突然像一道现代的新万里长城似的耸立了起来。”
从局部冲突到全面战争
1932年的硝烟主要笼罩在闸北的20平方公里内,中日双方参战兵力合计不足10万;而1937年的战火吞噬了整个大上海地区,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百万。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一·二八"时仅动用30余艘舰艇,到"八·一三"已调集包括航母在内的130艘战舰,舰炮口径从120毫米升级到356毫米。战争烈度呈指数级上升。
"一·二八"时的十九路军着粗布军装,使用汉阳造与土制炸弹,采用"大刀队夜袭"的传统战法;而"八·一三"的德械师已装备毛瑟步枪、马克沁机枪,尝试步炮协同。这两场战争相隔五年,尽管中国军队的装备已经升级,面对日军立体火力网,依然要用血肉来填补——每迟滞日军一天前进,都需要付出约2000名将士的生命。
"一·二八"打响了中国正规军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其本质是主权捍卫战,十九路军的目标仅是"将日军赶出华界";而"八·一三"已是民族存亡之战,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战之意义,在于向世界证明中国抗战之决心。"
"八·一三"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迫使其不断增兵上海至28万多人,将战略进攻重点方向由华北转向华中,消除了日军沿平汉线南下直取武汉、割裂中国东西的危险,造成了日军只能沿长江两岸山区西进武汉的不利态势。与此同时,为中国东部工厂内迁,保存经济实力,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宝贵时间。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抗日战争纪念网、央广网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